过华清内厩门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内容如题,写诗人过华清宫内厩门时的所见所感。

华清宫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原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所建,以温汤所在,初名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更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再行扩建,治汤为池,环山列宫,遂改是名。华清宫是玄宗巡幸的行宫,每年他都与宠妃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夏则避暑,冬则避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云云,即指此地此事。岂料,正当“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长恨歌》)的时候,突然,“渔阳鼙鼓动地来”(《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且不必说,整个大唐帝国从此也一蹶不振了。之后经中唐,到了李商隐所处的时代,确切地说,到了文宗、武宗和宣宗的时代,李唐王朝日渐衰微,巡幸之事遂息,华清宫也就关闭了。昔日宫内养马以备巡幸的所在内厩门由于已不再养马,自然也就冷清荒凉了。所以,尽管前后已隔半个多世纪,当诗人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还是触景生感,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咏史绝句。

前两句先写所见,于描写华清宫的寂廖景象中点明题面:“华清别馆闭黄昏,碧草悠悠内厩门。”上句是一个“全远广角镜头”,从总体角度入笔。因华清宫原系唐玄宗的行宫,故称“别馆”。“闭黄昏”的“闭”字,虽系写实,却力透纸背,跟昔日华清宫那种“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的宏丽壮观情景形成强烈而鲜明的比照,极尽今日华清宫的冷寂。“黄昏”一语,不仅点明时间,给这座早已冷落的行宫涂上一层暗淡的色彩,从而使之质感化,给人以现场感;同时还可使我们生发出更多的审美联想:华清宫是没有生气了,而整个大唐帝国不也早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么?下句是一个“近镜头”,把笔触深入到华清宫内部一个具体的地方——内厩门来写,并为后两句抒感铺垫蓄势。这里原是昔日感时宫内养马的地方。养马何为?以备玄宗皇帝随时巡幸也。如今连这样的地方都碧草丛生,荒凉如斯,整个华清宫该如何岑寂冷落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内厩门又何以变得如此荒凉呢?自然是华清宫长期关闭的结果。所以,这两句虽有大景小景之别、总写分写之分,却实有互相补充、互相彰明的审美效应。

后两句分承首二句,于抒感中道出华清宫闭、内厩门冷的原因:“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龙孙”,指龙马的后代。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吐谷浑传载:青海周围千余里,中有山,放牝马于其上,后生驹,号“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马,放入海,因生驄驹(青白色马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驄。玄宗盛时有马数十万匹,其骏良者驄得自陇右青海等地。安史乱后,大唐帝国日趋衰落,陇右青海等地相继沦于吐蕃),因此也就不能再从那里得到骏马良驹了。这里,诗人不说以王朝式微而无力巡幸,却说清明时代不用巡幸;不说不能再从青海得到龙马,却说青海至今尚有龙马的后代。既然王朝“明时”不再巡幸,作为行宫的华清宫也就关闭了;既然华清宫都已关闭,内厩门也无马可养,那里出现“碧草悠悠”的衰败景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实际上是以曲折委婉的手法慨叹唐王朝的衰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注及此诗时说:“曰‘明时’,曰‘不巡幸’,乃《春秋》讳鲁(对鲁国的丑闻丑事予以隐讳)之义,不敢斥言其衰微也。曰‘青海有龙孙’,微词也,不敢斥言其远莫能致也,乃风人(即唐人所谓风人体,原指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以语多双关借义,故云)之旨也。”谓其“不敢斥言”则未必,谓“乃《春秋》讳鲁之义”、“乃风人之旨”云云,却所见甚当,切中了这两句的表达实际。

在唐代,以华清宫为题材的咏史诗,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最负盛名。其实,李商隐这首《过华清内厩门》也不减杜牧高处。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婉而多风(讽)”(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田兰芳评)。全诗不著意见、声色、故事和议论,其兴衰之感、讽刺之旨,全以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出之,具有曲尽其妙的艺术情致。另一个特点是以微见著。在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中表现李唐帝国的衰落之况,绝非易事,而诗人举重若轻,匠心独运,在诸多衰落之征中,只摄取“华清别馆闭黄昏”这一典型事例来写;写华清宫的岑寂冷落,又只摄取“碧草悠悠内厩门”这样一个小小的荒凉场景来写;写内厩门的荒凉,又不止于单纯客观地描写其荒凉景象,而是把笔触顿在造成这种荒凉景象的原因——“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上。一个曾经盛极一时,“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语)的大唐帝国,居然到了无力巡幸,青海的骏马良驹也莫能致之的地步,其衰微之甚,就自复可想了。清人叶燮《原诗》谓“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义山近体……长于风(讽)谕,中有顿挫沉著可接武少陵(杜甫)者”,此又一(讽)例也。

华清别馆闭黄昏,碧草悠悠内厩门。

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