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文家。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先后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知县。乾隆十九年(1754)因父丧辞官,从此不复出仕,此时他39岁。辞官后他筑随园于小仓山,作诗赋以自娱。他凭借翰林的声望,诗文的才华,随园的美景,广交名流。“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姚鼐《墓志铭》)享盛名50年。82岁,死于痢疾。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为诗倡独抒性灵,与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分庭抗礼;为文不拘义法,以才情运笔。
纸鸢风骨假峻增,蹑惯云霄自觉能。
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纸鸢”,即风筝,鸢形风筝。
首句言“纸鸢”徒有其表。因“纸鸢”以细竹为骨,粘以薄绢或纸,故称其“纸鸢风骨假峻嶒”。“风骨”,指风筝上的细竹。“峻嶒”,高峻突兀。此指风筝看似有棱有角。但于“峻嶒”之前冠以“假”字,则蔑视之情毕见。次句紧承首句,继续写风筝自我感觉不错。风筝起飞即在天空,故云“蹑惯云霄”,而“自觉能”三字则谓久处云间的风筝自认为其能颇高。
后二句嘲笑风筝无能。风筝之飞,实借助于风,一旦风停,落在泥水之中,连低飞的苍蝇都不如。
这首小诗借“纸鸢”之翔落,嘲笑了徒有其表而无其才能的社会现象,启示人们观其表,更要重其实,透过假象,洞悉本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