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旧梦之群(三十六) 旧梦之群(五十九)

旧梦之群(三十六) 旧梦之群(五十九)


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现代诗人。原名金庆校。浙江绍兴人。清贡生,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因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被迫流亡日本和南洋等地。“五四”运动之前,开始尝试用白话写诗,是新诗倡导者之一。1919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发表《田主来》、《卖布谣》、《劳动节歌》等白话诗,反映劳动者的疾苦,揭露社会的矛盾,表达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后来参加文学研究会,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先后出版诗集《旧梦》、《邮吻》、《再造》、《卖布谣》、《丁宁》、《秋之泪》。1921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从事诗歌、文学史、文字学研究,出版了《旧诗新话》、《白屋说诗》、《中国文学史》、《文字学概论》、《白屋文话》、《白屋书信》等著作。他在二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远离新文化阵营。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32年在杭州去世。

旧梦之群(三十六)

少年是艺术的,

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工程的,

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历史的,

一叶一叶地翻阅。

五十九

风吹得灭的,

只是星星之火,

可奈燎原之火何!——

火到燎原,

风没有不反作火的助手的呵!

受古诗绝句小令和印度泰戈尔小诗、日本和歌俳句以及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综合影响,在“五四”前后的新诗坛上,小诗的创作蔚为大观,涌现了胡适、冰心、徐玉诺、郑振铎、宗白华等小诗名家。这些小诗多写一时的景观,刹那的印象,片刻的感悟,佳者短小精练,词约意丰,耐人咀味。刘大白也是小诗创作的佼佼者,写有《花间之群》49首,《看月之群》10首、《秋之泪之群》45首、《落叶之群》33首、《春底复活之群》14首、《快乐之群》18首、《孤树之群》3首、《再造之群》62首、《丁宁之群》63首、《泪痕之群》141首、《花间的露珠之群》12首、《流萤之群》10首、《旧梦之群》101首、《小鸟之群》4首,数量之巨,堪称第一。刘大白的小诗多数抒发从大自然中得到的灵感和启示,也有一些抒写人生、社会的体验思悟。虽不押韵,但大多数写得优美简洁,富有诗意。这里选析的是他的《旧梦之群》第36首和第59首两首小诗。

《旧梦之群》第36首,由三个比喻构成整齐匀称的排比,分写人生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征,在此姑称之为“诗的人生三段论”。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人生不同阶段所进行的大量描述说明中,这首六行小诗堪称精要确切之最。“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两句,是说少年阶段,阅历不丰,经验不广,人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每做一件事都是新鲜尝试,都是第一次,就象从事艺术创作一样。文艺创作除了不事沿袭、注重独创的尚新特点外,就是高度重视想象、幻想,而热衷想象、追求幻想也正是少年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虽说不切实用,但确无比美妙。“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两句,是说人生进入中年阶段,理思色彩渐次减轻,务实主义大为增强,不再闭起眼睛编织青春期五彩缤纷不切实际的迷离梦幻,转而注目现实的目标,并且用脚踏实地的勤恳劳作,去一件一件地完成,就象建筑工程一样,一砖一石地构筑起人生的亭台楼厦,而人的一生的基本框架格局亦在这一阶段的实打实的垒砌中大致定型。“老年是历史的/一叶一叶地翻阅”两句,是说人到老年,既乏少年人的热情憧憬,又无壮年人的经营心力,不能奢望未来,也无力把握现在,所以只好回忆过去聊充慰藉。而老年人已然经历了人生诸事,往昔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正好可供“一叶一叶地翻阅”之用。这首小诗启示人们:处在少年时代一定要敢想敢作,要青春涂抹一片多彩多姿的斑烂;处于壮年时代一定要务实劳作,为自己也为他人筑起遮风挡雨的栖息家园;进入老年时代则到了回首人生路,好好地省视总结一番的时候了,为后人留下成功失败的宝贵经验教训。

《旧梦之群》第59首,是诗人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风”与“火”的关系,也是相反相成的。“风吹得灭的/只是星星之火”。但一星微火,却可以燃成燎原之势。等到大火“燎原”的时候,“风”就不能再把它“吹灭’,“风”就无可奈何了。还不仅如此,这时候,本是与“火”为敌的“风”,反作了“火的助手”,火会因为风的吹搧烧得更旺更猛,所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说的就是此种情形。诗人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现象,喻示的则无疑是社会现象。人间诸事往往就是这样,动机和效果往往乖违,事物往往走向它的反面,而本来是矛盾的双方,又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奇妙的转化。结合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状况来看,这首小诗恐怕还是有它的现实所指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