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5)现代文学批评史家、诗歌研究家。原名希汾。江苏苏州人。青年时代只读过小学及工业中学,后在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教书,得以借阅涵芬楼藏书,自学成才。“五四”运动以后,在北京大学旁听,与茅盾、郑振铎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北平燕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解放后院系调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担任多种社会职务。郭氏知识广博,其研究重点在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其专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陶集考》、《宋诗话辑佚》、《宋诗话考》、《清诗话续编》、《沧浪诗话校释》、《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等多种。
咒诅的诗,
咒诅的歌,——
咒诅的文学——
怎能写得尽该咒诅的人生呢?
这首只有四行的哲理诗,扑入眼帘的是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
前三行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咒诅的文学。咒诅什么?我们要看一看创作实践。鲁迅的作品从开始起就咒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郭沫若则在诗歌中以凤的男性歌喉,发生了对旧世界的猛烈诅咒:“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巴金用他的小说、曹禺用他的悲剧咒诅封建家庭必然解体、旧中国一定会崩溃……。这些新文学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唤下,把中国几千年来“脓血污秽的屠场”一般的历史从头到尾咒诅个遍,对封建性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发起了总攻!体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最后一行蕴含着深刻有魅力的哲思。作者站在历史的峰巅,俯视苦难的大地、悲哀而烦恼的人生,提出了“怎能写得尽该咒诅的人生呢?”的诘问,是本诗思想底蕴之所在。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所造成的劳苦大众苦难的人生,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诉说完的。“怎能写得尽”五个字极其沉重地道出了封建王朝罪孽深重的历史真象。当我们再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里也暗示了,我们的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才有出路,才能解放自己,这将是更加不幸的人生,是更该咒诅的人生。作品充分显示了社会批判的巨大力量。
这首诗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粗犷、豪迈和直抒胸臆的特点。诗人虽无意于修饰文字,一任感情的宣泄,全诗却自有情感的内在韵律。前三句为短句,后一句配以长句,节奏有急有缓,诗意由浅入深,灼人的诗句鸣奏出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