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学者。字佩弦。江苏东海县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曾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抗战胜利后又随校迁回北平。1948年6月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其时,他的生活非常困苦,是年8月12日,终因贫病交加而逝世。朱自清的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主要诗文著作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论雅俗共赏》等。1953年开明书店曾出版《朱自清文集》4卷。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一九一九,十一,二二

《光明》这首诗,包含着黑暗向光明转化的哲理,能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力量。全诗只有十二行,不分节,但从诗人构思的思路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前六行,写夜行。单就字面看,是诗人自叙在一个风雨沉沉的夜里,走在一片布满歧路的荒郊上,由于没有光明照出识别方向的标志和脚下的沟沟坎坎而产生了“叫我怎样走好”的困惑。实际上,诗中所说的“风雨沉沉的夜”是指黑暗的旧社会,“人们的道”、“歧路万千”都是指人生的道路。

第二层是后六行,写诗人与上帝的对话。本来,宇宙间并不存在上帝,但诗人却以虚拟的口气向上帝提出请求:“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让我好向前跑!”而上帝的回答却是:“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这“自己去造”四个字,蕴含着人类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来说,当然有天然的光源,如日月星辰以及闪电、野火等等。但是,这些自然界的光明不是时时处处都有的,或者虽有,其亮度不够。这就需要灯。要点灯,从火种、燃料的获取到灯的制作,无不包含着人类的创造。至于社会意义的光明,诸如社会前途的光明,人生道路的光明,更是离不开艰辛的创造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讲,光明与黑暗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种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要享受光明,靠“上帝”给予,当然也是一种条件。但如果处处都是黑暗,连上帝也找不到光明,那就只有靠自己创造。于是,“自己去造”就成了黑暗向光明转化的条件。

总之,《光明》这首诗蕴含着黑暗怎样才能向光明转化的哲理,揭示了享受光明与创造光明的辩证关系。尽管诗人于“五四”运动发生这一年写作《光明》这首短诗时,还没有找到创造光明的正确道路,但他当时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个青年学生向读者所揭示的哲学道理,却像一盏暗夜的风雨灯,给夜行人以无限的慰藉与勇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