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守望者


王亚平

王亚平(1905~1983)现代诗人。原名王福全,河北威县人。1931年与袁勃在北平创办《紫薇星》诗刊。次年参加中国诗歌会,主编《新诗歌》。1934年秋赴青岛,编辑《诗歌新辑》、《现代诗歌》、《诗歌季刊》等。后与蒲风合编《诗歌周刊》。1936年10月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上海投入抗日斗争,编诗刊《高射炮》,1942年在重庆组织春草社,主编《春草诗丛》,1946年任冀鲁豫解放区文联主任,主编《新地》、《平原文艺》。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编辑,《新民报》总编辑等职。先后出版诗集《都市的冬》、《海燕的歌》、《十二月的风》、《生活的谣曲》、《火雾》、《中国,母亲的土地呵!》、《黄河英雄歌》、《第一支颂歌》、《写在母亲像前》、《灿烂的星辰》、《王亚平诗选》等20余部。此外,还出版有诗论集《杜甫论》、《诗歌新论》(与人合著)及散文、曲艺、剧本等多部。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

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周喧腾着愤怒的涛声。

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庭,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

1935年1月5日,栈桥。

这首诗前三节以“孤独的灯塔”为中心物象,写的是大海的茫茫黑夜,海风呼啸,涛声喧腾,乌云满天,不见帆影,海面上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这“灯塔”实际是“灯塔守望者”形象的外化。环境是险恶的,灯塔守望者是孤独的,这正好反映了三十年代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灯塔守望者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伟大人格:众人“睡熟了”,他却醒着;周围是寂寞的,而他正是为光明而献身的大孤独者;环境黑暗,充满罪恶,他勇敢无畏地做了光明的使者。这正显示出30年代一代有为者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的奋斗精神。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把自己摆了进去,作了直接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我”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暗示着光明将诞生于黑暗的前庭。诗作在这里变换人称,由此及彼,启发读者开掘深层的意蕴。

在写作方法上,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主题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不具客观实在感的象征对象——“灯塔守望者”引起感觉,发挥想象,然后暗示出来的。这种象征的写法,借物象寄意、藏慨,特别能够启迪读者智力,开拓读者思路,使得作品魅力无穷。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多通。”周济在这里提出诗词的艺术表现需要寄托的命题,这也是由诗词要用形象思维的特殊规律决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