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藜
鲁藜(1914~)现代诗人。原名许图地,另有笔名鲁加。福建同安人。少年时代曾随家侨居越南。1932年回国,肄业于集美师范。后参加工作,并开始文艺创作。1935年在上海由教联转入左联。曾在《生活》、《读书生活》、《生活教育》以及《光明》、《少年先锋》、《榴火》等刊物发表诗歌。1938年奔赴延安,进抗大学习并继续诗歌创作,曾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希望》、《七月》上发表。1949年随军进天津,在天津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并主编《文艺学习》杂志。主要作品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星的歌》、《时间的歌》、《红旗手》等。
四
我把困难当作磨石
来磨砺我的意志
我把坎坷当作浪涛
来冲洗我灵魂的软弱
五
没有难度;没有绝技
没有惊险;没有奇观
没有惊人的毅力
作不出非凡的事业
六
那小小的先行者的足印
是林海里迷失者的救星
也许是先哲一句警语
支持了我那行将倾倒的生命
如同那小小的一支杠杆
将压顶的岩石掀翻
如同那一把小小的钥匙
打开了心灵的牢狱
于是,你才发现了
生命崭新的一页
十六
思想的深浅
正同她对痛苦的容量成比例
那为人间不幸而心灵溢满泪水者
她的灵魂才那么深沉
从《泥土》到《复苏集》,是鲁藜在锻炼而磨难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
青年时代,他希望自己是泥土,让众人踩成一条路。为了这个崇高目标,诗人奔向延安,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我是一个从人生的黑海里来的/来到这里,看见了灯塔。”(《延河散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诗人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把青春贡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建国后,鲁藜有过欣喜的歌唱,但不久被卷进了波涛。在长期的磨难中,诗人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痛苦之极,也有过“因极度悲伤而幻灭的时候”,甚至以放弃生命的方式躲避灾难,但是,是“曙光里”的母亲使他“又一步一步地走向人生”,是“先行者的足印”或者“也许是先哲一句警语”支撑了他,“行将倾倒的生命又顽强地坚持下来,熬过酷暑严寒。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是残酷的,给了他无穷无尽的折磨,但生活同时也给了他走向成熟的机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诗人终于以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顽强的革命战士。
“我把困难当作磨石/来磨砺我的意志/我把坎坷当作波涛/来冲洗我的灵魂的软弱。”此时的诗人,已经是一只呼唤暴风雨的无畏的海燕,再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倒他了。因为“没有难度;没有绝技/没有惊险,没有奇观/没有惊人的毅力/作不出非凡的事业。”
不仅如此,长期的磨难还使得诗人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懂得了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的重要意义。“思想的深浅/正同她对痛苦的容量成比例/那为人间不幸而心灵溢满泪水者/她的灵魂才那么深沉。”与人民休戚与共,使诗人真正实现了当年愿为泥土的宿愿,从而使自己一生奋斗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鲁藜所走过的道路,对于后来者是具有启示意义的,虽然历史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但那种面对厄运,敢于“将压顶的岩石掀翻”的勇气以及敢于用“小小的一把钥匙”打开“心灵的牢狱”,从而使自己告别愚昧,发现“生命崭新的一页”的无畏精神,永远是时代前进的真正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