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席慕蓉(1943~)。台湾当代女诗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旗人。她原来的蒙古名字叫做穆伦·席连勃,“席慕蓉”是她蒙古名字的汉语译音。
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1949年春天,随父母迁至香港。1954年又由香港迁至台湾。1959年毕业于台北师范艺术系,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学的是绘画。后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油画高级班留学深造。1970年回台湾后,任新竹师专美术科教授,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讲授油画及美学等课。
她本是画家,80年代后写诗获得成功,以致诗名盖过了画名。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之后,遂一鸣惊人,成为著名诗人。
作品主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散文集《成长的痕迹》、《有一首歌》、《写给幸福》等。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像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席慕蓉诗集中,很难找到象这样浪漫情调和刚烈之气的诗篇。她写的诗总是温柔有余,纤媚委婉的,只见白玉兰的露光,而不见红玫瑰的火焰。但是诗人又是复杂的,有时也会有破格例外的表现。这首诗不能说表现得缺乏柔情,但它是一种强大的柔情,柔情也可以是很有力量的,很有热度的。
这首诗表现了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当爱情燃起了熊熊大火,当爱情爆发了温暖雪崩,当爱情由迷醉到入魔,就会不计一切后果的,甚至可以把生死也置之度外。“死”有时可以是一种狂热的极致爱情的表达方式,如郭沫若的《春莺曲》、沈从文的《月下小景》中所描写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生动的实例,例如法国诗人缪塞和女作家乔治·桑在热恋时,有一次,他们在月夜登上了弗朗夏尔一座著名的悬崖,四周寂静,在美好夜色的沐浴下,两个人都感到异常激动,这时的缪塞完全为爱情陶醉了,他突然紧紧拥抱了乔治·桑,用颤栗的声音对她说:“我的爱,让我抱着你一起跳下去吧!”一刹那间,他似乎感到这样的爱法极令人痛快。乔治·桑笑着挣脱了他的怀抱,娇声娇气地说:“我的孩子,我佩服你这爱的勇气,跳岩的胆量,但我感到这样做为时嫌早了一点……”理解了这些,有助于去理解《白鸟之死》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是一种奇特的想象:“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既然是天意这样的安排,为了爱情该受到这样的惩罚,该付出这样的牺牲,那是我甘心情愿的,决心不再躲闪。你就把箭对准我的胸膛发射吧。我把眼睛闭起来,不忍再看到你这位多情射手的泪眼。这里的“射手”和“白鸟”,当然都是一种象征,白鸟视死如归,是对爱情不朽的深沉赞美。
“你若是世间唯一能伤我的射手”(这也需要一种特殊的缘分),诗人表示:我生生死死都会爱你。表示:“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所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意思就是说:我会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你,让我的爱给你带来欢乐与悲愁,使你难忘这一切。这样说,有报答射手之意。不得已而发射的射手固然有情,而受射甘之如饴的白鸟更显得情深。
白鸟之死,有如一朵云彩隐没在无限澄蓝的天空。白鸟甘愿死在射手之下,有如终于死在他的怀抱中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白鸟的生生死死都是为了爱情,它勇敢地承受了一切苦难,它是光明纯洁的,它将获得永生,这就是它在爱情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从哲理角度看:爱情是一种奇异的力量,驱使着相爱者超乎常情,当爱使你眩晕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超越了生生死死。爱起来,虽死犹生,死而可以复活。能理解这些,对“白鸟之死”,视死如归,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