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加雷蒂
朱赛佩·翁加雷蒂(1888~1970)意大利奥秘主义诗派的领袖。生于埃及,幼年的非洲生活环境,使其终生的创作,总带着沙漠的苦寂、孤独和海市蜃楼般的梦幻色彩,以及苦苦寻求爱和幸福的主题。诗人在巴黎求学时,接受了柏格森学说,并与法国象征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的诗人们结识,深受其影响,确立创作的基本倾向。1915年回国参加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开始写诗,以咏叹苦难、友爱和生命为主旋律,在炮声中寻找自我。最初的诗集《被埋葬的港口》(1916)和《沉舟的欢乐》(1919),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又有象征派、未来派的想象和隐喻,都重在刻划内心世界和瞬间感受,奥秘主义创作的走向已见端倪。法西斯统治时期,人类文明、生命受到摧残,加剧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写下了《时代的感情》(1933),为奥秘主义诗派奠定了基础。诗集《悲哀》(1947)、《呼喊和风景》(1952)等,把个人之孤独和忧伤与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类悲剧交织在一起,哀叹现实之不幸,向往幻影中之佳境,艺术上,熔意大利传统抒情和法国象征主义新潮于一炉,创立了意大利奥秘主义新诗派,成为新潮中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么多
鳞次栉比的房屋
仅仅留存了
断垣残壁
几堵
这么多
患难与共的朋友
幸运的
生者
屈指可数
一个个十字架
竖立心中
我的心灵
是最悲伤的坟墓
诗人早期的作品,大部分来自战争中的亲身感受。本诗可视为《守夜》的姊妹篇,都是控诉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洗劫。不过《守夜》是就一阵亡战友抒发其悼念之情,并由此引发出对爱情、友谊、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生的眷恋。而该诗则以倾城的房毁人亡,痛感战争给人类造成的无情而可怕的毁灭性灾难,进而悲叹人类命运之不幸。
卡尔索山的圣马提诺镇是意大利和南斯拉夫边界上的一座城镇,是意大利军对奥军作战的战场。诗人作为战士曾驻守并战斗于此城,经过战争的洗劫,房毁人亡,目睹惨状,写下了这灵魂哭泣的诗章。
全诗4节,先写城毁,后写人亡,再写心碎,最后以灵魂陷入永恒的痛苦作结,极言精神之孤寂和悲凄。由外在世界写到心灵王国,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在写法上,运用的是两种相反意境的对比,在对比中加强悲剧的艺术效果。“这么多/鳞次栉比的房屋”,呈现的是繁华富足、生机勃勃的城镇景象。但转瞬间,却变成了一片废墟的死城,“仅仅留存了/断垣残壁/几堵”,刚刚还是“这么多/患难与共的朋友”,亲密相处,欢聚一堂的盛况,可刹那间“幸运的/生者/屈指可数”,情同手足的朋友,被战争夺去了生命,酿成生死离别的惨景。这都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写实,是对外部世界城毁人亡的实写。接着转向写虚,写内心世界中这一片废墟的惨景。在繁华城镇里与亲朋好友愉快地生活的欢快心境,如今却竖立着一个又一个十字架。欢快的心田,竟变成了“最悲伤的坟墓”,怎能不让人椎心泣血呢!是的,战争摧毁了房屋建筑,人们长期辛劳营建的生存环境,刹那间会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使人们无法生活,这就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很现实的灾难。但是,战争给人们带来更为严重的灾难却是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城镇毁灭,可以再建,而心灵上的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这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永久性的灾难。所以诗人说:“我的心灵/是最悲伤的坟墓”。这最后的一句诗,除了表现诗人对阵亡战友的悼念,对友爱,苦难、正义和生命等人生多种内涵的留恋和永志不忘外,还表现了他一贯寻找自我,寻找生命意义,寻找人生信念而不得的苦楚之情。诗篇没有标点,断断续续的诗句,仿佛心灵在沉思中抽泣。诗句简炼而悲绪幽长,在涛涛诗海的记忆里,永刻着灵魂绵绵的痛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