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他出身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因家道中落,缀学帮父亲料理生意。18岁结婚,不久赴伦敦谋生。传说他做过杂役工,演员、股东,后独立创作。莎士比亚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二首叙事长诗,154首十四行诗,37部无韵体诗剧。其中的长篇诗作歌颂爱情,歌颂人性,抨击强暴;十四行诗的1~126首写给“浅发朋友”,第127~152首写给“黑肤女郎”,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语言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深远,思想深邃丰富,艺术精致完美;诗剧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著名作品有《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等。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反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利器。他的作品思想犀利深刻,形象鲜明生动,结构复杂错综,语言功力丰厚。莎士比亚的创作不仅使英国文学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高峰,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和珍品。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这是一首礼赞纯真爱情的颂歌。文艺复兴时代,几乎完全是男人的世界,他们自视为命定般的生物,高贵、浪漫,具有英雄的狂放、热烈与无穷潜力。人类学家曾证明,在文艺复兴早期,在这个蕴含伟大精神的时代,也曾出现过具有完美礼仪却没有道德的绅士的阶段。莎士比亚这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赞歌,站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歌颂了人性,赞美了爱情,唱出了时代的强音,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爱情颂歌无论是表现人性的优美还是艺术上的娴熟,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首诗前四行以“转舵”、“离开”两个具象表现了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感情,“算不得真爱”,作者对这种行为表示了鄙夷与唾弃。在第二个四行里,诗人运用两个比喻: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和“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表现爱情的坚定性、永恒性两个潜沉意象。塔灯面临凶猛风暴却兀然挺立,恒星可测多高却价值无穷,歌颂真挚深沉的爱情的忠贞坚定、稳健永恒;第三个四句用“红颜”“皓齿”象征青春。时光飞驰,青春易逝,真诚的爱却“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这里的扩张意象引发人们无穷的思索,表现真诚的爱美好高尚、理性和善。在层层递进中,诗人在末尾两句,用了两个否定之否定,加强效果,把歌颂爱情的顽强执着、百折不回推向了极致。
本诗在思想上表现了生活中的辩证法: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在复杂环境和更迭的人事中,受客观与主观因素干扰而升降浮沉的感情,算不得真爱。真挚纯真的感情就应该顶得住生活中“风暴”的袭击,就应该克服、战胜客观的和主观的重重困难和阻碍,同甘共苦,坚韧执着,表现出无穷的耐心和非凡的刚毅。这是一种主体精神的自由振奋,又是一种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莎士比亚站在人性和情感的高度,既表现出热烈感情的大胆倾泻,又凝聚了高度的道义和责任,给人以睿智的启迪。
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激情澎湃,用“亘古长明的塔灯”和“指引迷舟的恒星”比喻爱情的坚定性、永恒性,将抽象的空灵的感情生动而具体化,表现世事恶劣、环境复杂、时光流逝,而真挚的爱情如灯塔给人希望给人指引、象星辰给人信心给人力量!诗的语言朴素简明,意象壮阔优美,格调高尚昂扬。尤其是诗人运用了矛盾修辞法,用两个否定之否定:“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来加强自己观点的肯定性质,启迪人们用真诚、善良、理性、爱和美去拥抱生活、创造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