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兰多

华尔特·萨维奇·兰多(1775~1864)英国诗人、散文家。幼年性情乖僻。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兰多赞成民主政治,1808年继承遗产,出资组织军团支持西班牙人民反对拿破仑一世的斗争。还曾期望改善自己庄园雇农境况,但是没能实现。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意大利,晚年客死佛罗伦萨。

兰多的诗具有完美的古典主义形式,短小精粹,含义丰富。主要作品有短诗,诗体悲剧《唐·朱丽昂》,散文集《文人与政客的对话》等。

我不和人争斗,

  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

我爱自然,其次我爱艺术。

  我在生命的火前

温暖我的双手;

  一旦生命的火消沉,

  我愿悄然长逝。

《生与死》是1850年兰多75岁生日所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行,却表明了诗人的人生准则,表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自己无怨无悔一生的总结。

诗的第一行表现了诗人的处世准则:与人无争。诗人对“争”的行为鄙夷,认为“不值得”。对名利荣禄、诽谤侮辱不屑一顾。这使人联想到诗人磊落的情怀和支持民主运动、实行劳动制等貌似反常的行为,一生都遭到无耻文人的攻讦诽谤,说兰多爱讽刺人,讽刺各种人,讽刺了他们。兰多除了在诗中表现自己磊落旷达、超然物外的胸怀之外,也是对诽谤攻击者的回答。诗的第二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准则: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即崇尚永恒、优美、创造,沉浸于崇高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之中;诗的第三行表白自己一生劳动创造,认真生活,无怨无悔;结尾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如果生命真是一次旅行的话,死不过是自己的归宿和终点,应当从容不迫、潇洒超然面对之。

《生与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生动的人生启示。启示人们思考人与人、人与劳动创造,人的生与死等问题。面对复杂人生,只有对追名逐利、造谣诽谤、妒忌猜疑、倾轧伤害的陋习漠然视之,超然物外,才会专注于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这种人生观与我国古人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相一致。在上述前提下,才有热烈的人生,没有蹉跎的懊悔,才有创造的欢乐,没有内讧的痛苦。由此,轰轰烈烈生活、劳动、创造过了,便有从容潇洒、视死如归的气概。在诗中,矗立的是诗人伟岸高大的人格形象。

《生与死》的内容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只有前者,才有后者。同时,诗的语言平易朴素,明白晓畅,蕴藉丰富,耐人品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