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1804年入伊顿公学,1810年入牛津大学,因写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要》遭学校开除。1812年支持爱尔兰人民民族斗争,遭追捕。1818年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

雪莱强调诗中的思想,认为诗应该表现自由和正义,重视心灵感受,认为灵感是通过感觉和形象构成。要求作家创作出“激发人们追求美好卓越的强烈愿望,并以此为巨大推动力”。他的著名作品有《给英国人民之歌》、《自由颂》、《西风颂》、《云雀》、《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雪莱的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音乐性强,充满了对自然,人性、自由的赞美。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愤怒的群山彼此呼应,吼声

  回荡在整个星球;

波涛汹涌的海洋相继觉醒,

 冬王的宝座四周冰崖颤抖,

  当台风的号角吹奏。

一片云朵,射出电的光辉,

 成千座岛屿被照明;

一座城镇,被地震摧毁,

 成百座摇摇欲坠,那声音

  咆哮着激动地心。

而你的目光比电光锐利,

 你的步履更快于地震;

你使海洋的怒吼喑哑,你凝眸注视

 使火山失明;和你比,太阳之灯

  不过是磷火荧荧。

从海洋,高山,到云层,

 透过迷雾烈风,灿烂的阳光闪耀;

从民族到民族,从人心到人心,

 从城市到乡村,你的黎明普照——

暴君和奴隶如同是夜的阴影

 面临着曙光的逼进。

雪莱以富于反叛与斗争精神和思想上倾心于人类幸福自由的追求奋斗,赢得了人们的赞颂和尊敬。他的《自由》以奔放的激情、雷霆万钧般的力量,歌颂了自由的伟力,预言自由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的必然。

全诗四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括前两节,表现台风的成功:群山怒吼回荡整个星球,海洋觉醒澎湃震撼了冬王的宝座;闪电照彻环宇,地震摧毁城镇,震撼摇动了沉寂的地心。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高屋建瓴般颂赞了自由:自由比电光锐利,比地震快捷,它使海洋的怒吼逊色,它让火山失明,太阳的光辉同自由相比黯然失色。自由跨越地域时空,深入人心;自由的到来和实现,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心然!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无不伴随着人类渴望摆脱政治压迫、经济束缚和打碎精神枷锁争取自由的斗争。许多志士仁人舍生取义,不自由,勿宁死。争取自由,为自由而斗争正是人类理性之旗的高扬;摆脱、推翻自然、社会、专制、精神的压迫是人类奋斗追求的理想目标。雪莱对自由的赞颂、呼唤,是代表着人类意愿,体现着时代要求的。

然而,自由的实现要靠人的不懈追求和斗争,要靠战争、暴力和流血才能够获得。诗中语象“愤怒”、“摧毁”、“咆哮”、“锐利”均蕴含着自由必然的来之不易,需要靠雷霆万钧之力、地震、台风般的摧枯拉朽才能够实现的意象,这是《自由》在思想上给我们的启示。

在艺术上,雪莱在诗中创造了具有扩张性的意象。例如诗人首先用拟人法表现群山怒吼,海洋觉醒,冬王宝座冰崖颤抖,以此来托衬台风的伟力。这里不仅为颂赞自由的伟力做了铺垫,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多重的意象。震撼冬王的宝座表现了黑暗统治的动摇;群山、海洋、地震、台风又无不蕴含了人民的力量,革命斗争的力量,自由的力量等多重意象。达到了意象创造中的高层次。

《自由》的语言果断、洗炼,音调铿锵有力,富有感染性、鼓动性和号召力。这不仅是作者热爱自由,为自由而斗争精神的凝聚,而且是雪莱娴熟艺术造诣的结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