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


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1804年入伊顿公学,1810年入牛津大学,因写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要》遭学校开除。1812年支持爱尔兰人民民族斗争,遭追捕。1818年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

雪莱强调诗中的思想,认为诗应该表现自由和正义,重视心灵感受,认为灵感是通过感觉和形象构成。要求作家创作出“激发人们追求美好卓越的强烈愿望,并以此为巨大推动力”。他的著名作品有《给英国人民之歌》、《自由颂》、《西风颂》、《云雀》、《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雪莱的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音乐性强,充满了对自然,人性、自由的赞美。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

我登上你们的最后一层,

 不禁为我曾立足的地方颤抖;

你们几时再光华鼎盛?

  哦,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从白天和黑夜的胸怀

有一种喜悦已飞往天外,

  初春,盛夏和严冬给我心头

堆满了悲哀,但是那欢快,

  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

《哀歌》写于1821年,是雪莱仿佛预感死期将至的诗。诗人在第一节将时间、世界、生命三个抽象语象排列,构成宏大广阔的意象。回顾短暂一生,诗人迈过了坎坷艰难,登上“岁月最后一山”,昔日的壮丽、繁华永不复还,怎能不令人怆然喟叹。第二节诗人写日月运行,光阴流逝,经历人生各个季节后,心灵中的神圣、美妙、真诚、幸福荡然无存,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悲哀,折射出诗人坎坷的人生:追求真理,渴望自由,为正义、自由、理想社会制度的确立而战;多舛的家庭生活,苛刻的不公正的政治遭遇,浓缩成了“悲哀”,昔日的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似乎已不复存在。

《哀歌》的总体印象不免悲哀,伤感。然而浓缩在诗中巨大的时间、空间的神秘、奥妙,光阴易逝,永不复返的悲戚感和历史感苍凉悲怆,撼人心魄,同样给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苍凉。

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风格使《哀歌》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全诗激荡回旋着音乐的旋律:“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起句激越铿锵,先声夺人;中间对经历的辉煌和遗憾,喜悦与忧伤,象一曲变奏,优美惆怅,与读者的感情律动合拍;各节末句的“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反复重复,反复渲染,形成袅袅余音,表现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情绪,也久久撞击人们的心扉。同时,诗中融汇的对立的意象:生命的死和生,世界的变幻莫测与伟大奇异,时间的有限和永恒,世事的阴影风暴与绚丽美妙,奋斗的恐惧与成功的喜悦,白天和黑夜,盛夏和严冬,悲哀和欢快,交织成人生多姿多彩、窾镗鞳的交响乐。这种用形象来“预示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的表现手法,标志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哀歌》的韵律和谐,富有节奏,作为永恒的乐曲,回响在读者耳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