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1804年入伊顿公学,1810年入牛津大学,因写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要》遭学校开除。1812年支持爱尔兰人民民族斗争,遭追捕。1818年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

雪莱强调诗中的思想,认为诗应该表现自由和正义,重视心灵感受,认为灵感是通过感觉和形象构成。要求作家创作出“激发人们追求美好卓越的强烈愿望,并以此为巨大推动力”。他的著名作品有《给英国人民之歌》、《自由颂》、《西风颂》、《云雀》、《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雪莱的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音乐性强,充满了对自然,人性、自由的赞美。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有一个字眼太经常地被亵渎,

 使我不肯再加亵渎。

有一种情感太无信义地被轻侮,

 使你不能再加轻侮;

有一种希望太酷似绝望,

 使谨慎的心无须扑灭,

只要是从你处得到的怜悯

 也比别人的更为亲切。

我不能给你人们所说的爱,

 我的心呈献的是崇拜,

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的啊,

 你若接受又有何碍?——

这是飞蛾对星星的追求,

 这是黑夜对晨光的渴望,

这是从我们悲哀的星球,

 向远方倾注的一片向往。

《致——》是雪莱优秀的爱情诗之一。全诗共两节。第一节前两行是站在“我”的角度说明对爱的态度。“爱”这个字眼太容易、太经常为世俗所亵渎,“我”不愿意入流随俗,廉价地吐出这个字;三、四行是对自己的偶象而言:“爱情”这种感情太无信义地被“轻侮”,这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创伤累累,“我”不能再忍受伤害和背弃,所以希望对方不要“再加轻侮”,接着诗人用“有一种希望太酷似绝望”表示对“爱的渴望”;第一节末句是自己对情人最为卑微的要求:即便从你处得到真诚、亲切的“怜悯”,也比从轻薄浅俗的人那里得到的假意的丰厚馈赠好得多。如果说这样的爱情表白已经脱俗,不同寻常,则第二节诗人表达的情爱更为炽烈恳挚:我的爱不同于别人浅薄庸俗的爱,“我”对你奉献的是“崇拜”,这种深挚的情爱连上天也会感动啊,然后诗人用三个比喻一层进一层阐述了自己的爱:这种高尚、圣洁、纯真的爱如同飞蛾对星星的追求,黑夜对晨光的渴望,是从我们灾难深重的星球,对无垠宇宙的向往、憧憬和冀求!

《致——》表现了雪莱爱的哲学。诗中用“崇拜”、“追求”、“渴望”、“向往”等抽象词汇,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理智和感情、道德和情趣、性爱与精神的统一。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念,促使我们联想到雪莱的意中人、理想伴侣才貌双全的玛丽·葛德文,她才思敏捷,性情活泼,求知欲强,睥睨世俗,情趣高尚,广闻博识,善解人意,怎能不引起雪莱由衷的崇拜赞叹,倾心爱慕!这同世俗女人的爱慕虚荣,浅薄平庸,热衷享乐,渴望财富,见异思迁而造成巨大的家庭、生活、社会压力和精神的痛苦、折磨,形成巨大反差。雪莱情感经历痛苦和欢乐经验性的总结给予读者的现身说法,给予读者警世的箴言,这是《致——》思想意义所在。

这首诗语言含蓄精炼,意义丰富深邃。第一节内用“有一个字眼”、“有—种感情”、“有一种渴望”的“遭亵渎”、“被轻侮”、“似绝望”表示对“爱”、“爱情”、“爱的渴望”以及关于此的精到见解和对世人的警策劝诫,用简炼的浓缩的诗的语言,表达了复杂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辟的人生体验。诗中洋溢的充沛情感,是诗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在“追求”、“渴望”、“向往”、“崇拜”具体而又抽象的具象中,传递的是诗人对爱情纯朴、真挚、理智、献身的意象。一个理想的诗人品格人格形象矗立于诗中。同时,诗人对爱情炽烈的追求,对于感情大胆地抒发,隐含着诗人张扬主体精神,蔑视传统礼教,公开对抗世俗,教诲世人正确对待爱情、正确做人的扩张意象。这是雪莱在艺术上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