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劳伦斯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生于英格兰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1901年中学毕业,在一家医疗商行当职员。1902年当见习教师。1906年考入诺丁汉大学,开始文学创作。劳伦斯的诗以直觉描绘花草鸟兽,以异常的深度和力量揭示感情冲突;劳伦斯的小说抨击资本主义习俗,要求在政治上宗教上解决弊端,以性爱的美抗衡文明带来的压抑、沉闷,以艺术上的象征手法,成为现代心理小说的开拓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诗集有《爱情诗集》、《三色紫罗兰》等。

幽暗中,一个女人对我唱着柔和的歌声:

把我引入回忆,直到眼前重现昔日情景——

一个孩子坐在钢琴底下,在钢弦轰鸣中央

依偎着母亲的纤足,听她微笑着歌唱。

我身不由己,被这歌声的狡诈艺术

诱回过去,直到我的心哭泣着要求归属

昔日家中假日的傍晚,门窗把冬天阻挡,

舒适的厅内颂歌荡漾,钢琴丁当为我们导航。

此刻哪怕歌手突然爆发出喧声强烈,

黑色大钢琴也热情奔泻。童稚的日月

已经把我迷住,我的男子气概已没入

回忆的洪波,我象孩子似的为过去哀哭。

《钢琴》作为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受到评论家和读者的热情注目。作为情感的诚实记录,《钢琴》用三节、三个层次表现了情感生活中的哲理。第一节写悠扬柔和的歌声和叮咚轰鸣的钢琴声把“我”引入回忆,重现昔日的情景。第二节表现“我”受制于歌声“狡诈”的艺术,追忆往昔家中的温馨的心理流程。第三节写童稚的岁月使“我”哀伤感怀,歌声的喧闹和大琴的倾泻也不能阻止我的思恋。

劳伦斯以钢琴作为中介,表现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追忆。身处其中,不以为然,而一旦失却便成为美好珍贵的永恒。人作为有灵性情感的动物,虽不乏敏感、重情,却流于怠惰疏漏,往往忽略现世现时,流逝失却了的才倍感弥足珍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为什么当时不知珍重珍惜,而处于混沌、惘然的状态呢?这就给昔日的回忆涂抹一块浪漫虚幻而又美丽诱人的面纱。

其次,诗人写身不由己,在歌声狡诈艺术的诱惑下,心灵“哭泣着要求归属”:回归童稚的岁月,回归到“昔日家中假日的傍晚”,回归到阻挡冬日严寒的温馨的家中,回归到颂歌(宗教情感)悠扬荡漾的厅堂,那里有钢琴丁当为我们的精神导航,更重要的,回归到母亲身旁,依偎她的纤足,听她温情地微笑歌唱。这童稚的昔日的一切,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因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和否定。作为出身下层自尊心甚强的劳伦斯,面对资本主义竞争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面对龌龊世俗社会对诗人的诽谤贬斥,怎能不令人怀念昔日乡村美景,加深诗人对温馨母爱的感念与依恋!

其三,按照西方哲人的观念,人的生命流程,是可以切割为若干个阶段的。各个阶段相比较,便显示出差异性,由之标示出人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奋斗的不同的价值。综观诗人一生,艰辛的求学生涯,黑暗社会对劳伦斯创作的责难,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德国、锡兰、澳大利亚、新墨西哥、美国等国之旅,都迫使诗人在诗中寻找感情的依傍,寻找精神。灵魂归属的家园。正是由于这一切多么美妙而又多么不可企及,才让诗人从回忆的快乐转至大的感情回旋,才令人哀伤哭泣。

在艺术上,《钢琴》中流溢回旋着歌声之流,琴声之流,感情之流,心灵伴随轰鸣的琴弦,悠扬柔和的歌声荡漾起伏,终至于背弃了歌和琴,奔向了灵魂的远方。这里表现人性人情同现实冲突,终至背叛了喧嚣、狡诈、沉闷的现实。这使诗的内蕴具有了异常的深度和力量。同时,诗中丰富的想象和象征,使《钢琴》凸现了人性的价值,让人感受到形象、意象、感情流动和哲理情思的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