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


苏利—普吕多姆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原名勒内·弗朗索瓦·阿芒·普吕多姆,法国诗人,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出生于富有的工商业者家庭,自幼聪慧过人,早年学自然科学,当过工程师,研究过法律,后酷爱文学,致力于文学创作。19世纪中叶参加帕那斯派诗歌运动。1865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诗集与诗篇》,被誉为“当代诗歌的杰作”。后摆脱“无个性诗歌”倾向,成为帕那斯派中重个人抒情,“格调最高,韵味最雅”的一代诗杰。晚年受哲学家巴尔奈特的影响,兴趣转向哲理诗的创作,表现出对高尚道德的追求,颇受文化界欢迎。主要诗作有写精神孤寂、失恋心境的《孤独》(1869)、《徒然的柔情》(1875);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冲突的哲理性诗歌《命运》(1872)、《正义》(1878)和《幸福》(1888)等。另有美学、哲学著作,文学评论和译作等多种。

有一夜,我对星星们说:

“你们看起来并不幸福;

你们在无限黑暗中闪烁,

脉脉柔情里含着痛苦。

“仰望长空,我似乎看见

一支白色的哀悼的队伍,

贞女们忧伤地络绎而行,

擎着千千万万支蜡烛。

“你们莫非永远祷告不停?

你们莫非是受伤的星星?

你们洒下的不是星光啊,

点点滴滴,是泪水晶莹。

“星星们,你们是人的祖先,

你们也是神的祖先,

为什么你们竟含着泪?……”

星星们回答道:“我们孤独……”

“每一颗星都远离姐妹们,

你却以为他们都是近邻;

星星的光多么温柔、敏感,

在她的国内却没有证人。

“她的烈焰散出满腔的热情,

默然地消失在冷漠的太空。”

于是我说:“我懂得你们!”

因为你们就象心灵。

“每颗心发光,离姐妹很远,

尽管看起来近在身边。

而她——永恒孤独的她

在夜的寂静中默默自燃。”

打开世界文学史册,星夜,面对夜空,抒写夜歌的大有人在,单纯以睹月观星寄托诗情的也不乏其人,然而《银河》一诗与众不同,它既不是对昼逝夜旧,大自然不竭轮回的宏观感悟;也不是睹月思亲、观星想人情景交融的有感之作;而是一首因情设景、有感于观星的“情诗”。因此,该诗的主观抒情性特别强烈。虽然诗歌是以诗人与星星的对话形式写成,但其主体是诗体主人公——诗人“我”,而不是随诗人视线所至的银河中的群星。这从诗的第一句就看得一清二楚。

人所共知,银河在常人看来,它是晴空的夜晚,天空中呈现出的夹杂着许多闪烁小星的一条明亮的光带,因看起来象条银白色的河,故人称银河。它由无数的恒星构成,也被通称为天河。无疑,这是一个专属于星星的世界。作为“天外来客”,诗人立足于大地,仰观夜空,向属于遥远而又陌生世界的群星发话,这里,“我”是主体,星是客体,主、客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遥遥相望,表面上看彼此在用心灵的语言进行思想的沟通,实际上是诗人睹物思情,以星喻人,借以抒发人生感慨并包容哲理性思考的个人抒怀。诗人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发问:“你们看起来并不幸福……”。以“不幸福”作为诗的基调,然后从多种角度、用多种形式和意境来阐述其所谓“不幸”的主题。总的来说,诗人认定“无限黑暗中闪烁”的群星纵有“脉脉柔情,却因无相应的回报而饱含痛苦。接着借用宗教仪式创造出一种意境,活生生地表现出群星的悲剧形象。她们犹如纯洁而善良的“贞女”,组成一支哀悼的队伍,手执千万支蜡烛忧伤地、络绎不绝地在庄严而悲切的气氛中缓缓行走,哀思绵绵不断……如是的一群星星,洒下的自然不是星光,而是晶莹的滴滴泪水。为什么繁星会陷入这种悲剧境地呢?诗人接连向群星发出一连串关切的询问。星星的回答是:“我们孤独”,因为“每一颗星都远离姐妹们”。这的确是客观的真实,我们在地球上瞻望银河中的群星似乎密密麻麻地拥在一起,宛如姊妹相聚一堂。实际上,每颗星都相距遥远而以光年计程,虽系同类,却相隔亿万里而不能相亲相爱。遥望而不能亲近已是万般的孤独。然而,尤为痛心的是纵有万般温柔和渴望回报的敏感的心灵,尽管倾泻出烈焰般的满腔热情,却“默然消失在冷漠的太空”。这一热一冷,方显出最大的“孤独”!至此,诗人对所观之客体的情态已有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然后,笔锋陡转,直抒心怀,他直言相告:“我懂得你们!”“因为你们就象心灵”。诗意豁然开朗,原来群星不过是地球人类的喻体。表面上看起来,纭纭众生你来我往,生活在一个共同拥有的地球上,其实彼此互相隔膜、疏远,纵然有心发光发热,渴望理解和友谊,渴望爱的回报和情的交流,然而炽热的爱和情却都消失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之中,生命之火就这样白白地无声无息地默默燃烧着,直至熄灭。这不正是现代西方世人普遍认同的陌生、孤独、冷漠的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吗?银河中密布的繁星,原来就是地球上纭纭众生中的孤子,诗人以星作比,呼唤人间友谊、理解、温馨和爱心的一片深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这就是《银河》一诗给我们的启示。

帕那斯诗派是主张客观描述反对渗入主观情感的,并且十分讲究形式美。作为帕那斯派的主将之一,普吕多姆并未恪守清规,他把人的外在处境溶于人的内在心理,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创造出优美的诗境、深邃的意象,表现人生,生动而又感人,实为难得。另外,他崇尚形式美,该诗可为一例。总体上看是对话形式的问答诗,但其中既有叙述铺陈,也有形象的描绘;既有外在意境的构筑,也有内心抒情的组合;既有热情与冷漠、光明与黑暗、群居与孤独等对比,也有自然和人生的参照和互喻,譬如,用银河中群星孤独,恰切地喻示人海中人的孤独,从而把群星的客观存在状态升华为人类的悲剧,使天文现象赋予人类精神渴求的内容,极富哲理意义,读后分外发人深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