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活


洛高

弗里德里希·封·洛高(1604~1655)生于德国中部布罗库特的一个地主家庭。上中学时期曾在约翰·克里斯蒂安·封·布里格公爵和他的夫人的宫廷当侍童。后来在法兰克福大学学法律。29岁时在布里格宫廷担任了一个一般职务。随后回到故乡领地管理了一段田庄并结婚。34岁时以笔名所罗门·封·戈劳发表《德国警句诗百首一集和二集》。次年到布里格宫廷任职,被任命为参事官。1648年被吸收为“丰收协会”(贵族阶层纯洁祖国语言的协会)会员。1654年出版了他的《德国警句诗三千首》。

洛高的警句诗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100年后,拉姆勒和莱辛重新出版他的警句诗集并给以度高评价,从此,他开始成为德国著名的警句诗人。

追求灵魂生活的人,

 他的生活象神仙一样;

追求肉体生活的入,

 就象野兽般活在世上。

在光怪陆离的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追求,由于阶级地位、文化素养、环境风尚的不同,会是形形色色的、千差万别的,但大体上分属于“灵魂生活”“肉体生活”两类。《两种生活》这首诗采取了对比表现手法,把截然不同,甚至是异常对立的两种人生追求、两种感受与评价摆在一起,让读者从鲜明的反差中去比照、去思考、去选择。

无产阶级革命文豪高尔基有一句名言:“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前者,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后者。”一类人毕生孜孜追求的是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纯洁的心灵。为他人、为科学、为真理、为祖国、为人类可以含辛茹苦,可以赴汤蹈火,可以洒尽热血,抛却头颅而在所不惜。他们活得坦然,活得充实,活得洒脱,活的光彩夺目,因而被称颂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成为人们的楷模,人生的路标,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崇拜的神,青史留名,光耀千古。相反,那些把“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奉为人生信条,把“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当作真谛,追求个人享受,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甚至为了奢华的享受而不顾礼义,不要廉耻,更去损害别人的人,实在是衣冠禽兽,为人们所鄙弃,所不齿。

好的哲理诗,总是说出人人均有所感,可又无人道出的独特感受,令人惊奇,使人怦然心动。好的哲理诗,理之于诗就象盐溶于水,蜜蕴于花一样,既诗意浓郁,又理趣隽永。而洛高的这首《两种生活》所表现的主题虽然深远,但未免有直白的说教意味。流览他的其它诗篇,虽多有警策之语,但缺少盎然诗意。这恐怕也是洛高的诗“在当时不久被人遗忘”的一个原因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