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箴言


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早年毕业于拉丁语学校,13岁进入军事学院,后作军医。1789年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1791年转入对美学和康德的研究,1794年开始与歌德合作,1797年两人都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是年被称为“德国叙事诗年”。晚年继续戏剧创作。

席勒是一位毕生为民主自由而勇敢斗争的伟大战士,德国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家,古典文学创立人,与歌德齐名。

主要作品:《强盗》(1782);《阴谋与爱情》(1783);《瓦伦斯坦》(1799);《奥尔良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欢乐颂》(1785);《大钟歌》(1799);《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这些剧作、诗篇、美学著作,至今还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1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而来迟,

现在象箭一般飞逝,

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当它缓行时,任怎样急躁,

也不能使它的步伐加速。

当它飞逝时,任怎样恐惧犹疑,

也不能使它的行程受阻。

任何后悔,任何魔术,

也不能使静止的移动一步。

你要做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的路程,

你要对未来深谋远虑,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工具!

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

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

2

空间的测量有三种:

 它的长度绵延无穷,

 永不间断;它的宽度

 辽阔万里,没有尽处;

 它的深度深陷无底。

它们给你一种象征:

 你要看到事业垂成,

 必需努力向前,不可休息,

 决不可因疲乏而静止;

 你要认清全面的世界,

 必需广开你的眼界;

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必需审问追究到底。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

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席勒也不例外,他的《孔夫子箴言》就表达了这位异国诗人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景仰。

《孔夫子箴言》1795年和1799年发表于席勒创办的《文艺年鉴》。此时,诗人与歌德合作,创作正大放异彩,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理性思考,凝铸了他的人生体验。

《孔夫子箴言》由两首短诗组成。

第一首阐述作者的时间观。时间它有脚啊,它的步伐有三种:未来、现在和过去。对这三种时间难以精确地描述,于是诗人艺术地再现了人们的心理感情。未来总是与希望同在,人们对它便有无限寄托,但是时间的脚步并不以我们的希冀而加速,在这种强烈的期盼下,未来就显得“姗姗而来迟”了。“象箭一般飞驰”的是现在,他的来去是这样的轻悄而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啊!无怪乎孔夫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诗人以此自勉,也告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万勿使其错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过去,它是“静立不动”的,诗人把过去的时间与过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认为过去的人世业绩,已成定局,所谓盖棺论定,任凭人们评说,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基于三种时间的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提前安排未来;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对于现在应充分利用;过去不可能重复,后悔无用,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以吸取教训,以为鉴诫,因而“不要把过去当作仇人”。

第二首是诗人对空间的认识,即认识和对待世界的方法。时间前后相续,无始无终,空间则是浑沌的,立体的。对它的把握,诗人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它的长绵延无穷,宽则辽阔无边,深即高,不见根底。诗人在形象地描绘了空间之后,就引申到人生世事,世上任何事物都有长度、宽度和深度。要想事业有成须有恒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识世界,要博学多闻,力求广泛全面,触类旁通;探求真理,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究到底,只有“博学而笃志”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诗人对自然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将外部看到的东西,经过主观思考,赋与人事感情,来唤起人们的觉悟,这正是儒家所谓“推天道以明人事”。儒家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不息,有志的人应奋斗不息。本诗正是由时间、空间这两种运动着的存在方式引伸出社会规律,与儒家的思想方式一致,反映了作者强烈的进取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