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特
弗里德里希·吕克特(1788~1860)出生于德国施魏因富特一个税务官员家庭。先后曾在海德尔堡大学和维尔次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古典语言学。23岁当上耶拿大学讲师。以后在斯图加特担任《有教养阶层晨报》文艺栏编辑。1826年起在埃朗根大学任东方语言学教授。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之召到柏林大学任教。60岁上辞职,回到他妻子的庄园诺伊瑟斯,安度怡静的田园生活,直至逝世。
吕克特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最初发表爱国主义诗歌集《德国诗》六卷。其中反映解放战争的《披甲胄的十四行诗》最为有名。他懂得多种语言,有杰出的语言学才能。他一生译过波斯、印度大量文学作品,还翻译过中国《诗经》里的许多诗篇。
你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
你埋怨生得不够?
你应当用两只耳朵多听
而少开你的尊口。
你有两只眼睛和一张嘴;
请记住这个准则!
你应当用两只眼睛多看
而不要多嘴多舌。
你有两只手和一张嘴;
好好地理解一番!
两只手是让你去劳动,
一张嘴给你吃饭。
《三对和一张》一诗仅仅三小节,然而却把读者领入了深沉的哲学思考。诗人启示人们合理地摆正耳朵、眼睛、手这三对器官和一张嘴的辩证关系。人们要认识神秘浩瀚的宇宙自然,要思考纷繁多彩的社会人生,一对耳朵和一对眼睛至关重要。对于一般人来说,必须广闻博见,才不至于成为孤陋寡闻、一知半解的庸人。故而中国有着“古人重朝闻夕死”的名言。对于从政的人来说,只有虚心纳谏而不拒谏,听进不同意见,广开了言路,才能带来政通人和的局面。故而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警世策人之语。
在生活中,一个人不多听多看就“多嘴多舌”,乱开“尊口”,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甚至贻笑天下。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给那种仅仅根据一知半解,就想当然地发号施令,夸夸其谈作哗众取宠演说的人,赠送了一付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给予了善意的嘲讽。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更是提出,遇事要“目见耳闻”而不可乱开尊口、加以臆断的主张。然而谚语又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的教导,说明“目见耳闻”二者之中,“亲见”更为重要。吕克特把“你应当用两只耳朵多听”,“你应当用两只眼睛多看”,“而不要多嘴多舌”,明确地定为人生的一个准则,实在是独具了慧眼。
那么在一张嘴与一双手的关系上,在说与干之间的处理上,吕克特是独具了匠心的。世界上早有“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格言,中国的古代先贤早就留下“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的名训。闻一多先生更是提倡“做”了之后也不“说”的可贵精神。吕克特在诗中为了突出干比说的重要,避免多嘴多舌,竟断然作出规定,只让这“一张嘴给你吃饭”,而一双手也不是让你在夸夸其谈时指手画脚,它的功能是“让你劳动”。
这首诗短小精悍是显而易见的。诗的每小节意思是独立的,而三小节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一唱三叹,意思又有机统一在一起。语言是极简洁极质朴的,然而却思得深,说得妙,耐人品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