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


默里克

埃杜阿特·默里克(1804~1875)19世纪德国优秀诗人。生于路德维希堡的医生家庭,1822~1826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曾任助理牧师和牧师,后称病辞职,与他独身的姐姐过着隐居生活。1851~1866年在斯图加特一所女子学校讲授德国文学。1852年被图宾根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默里克的诗歌从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字讲究、节奏明快、音调和谐、形象优美、朴素自然,具有田园牧歌般的美。他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描写大自然以及个人生活,追求客观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视而不见。主要作品有《诗集》(1838)、长篇小说《画家诺尔顿》(1832)、中篇小说《莫扎特在去布拉格途中》(1856)等。

主啊,请随意赏赐

一种爱,一种苦痛;

只要来自你手中,

我都感到很满意。

你可不要用欢愉、

你也不要用痛苦

过多地向我倾注!

可是在中庸之间

存在美好的适度。

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以人的意识活动为主体的精神世界诞生了,从此人便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求索探寻,寻求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默里克的《祈祷》诗中体现了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诗的第一段表现了一种“天之所欲,人必从之”的思想。诗人将人类的爱、痛苦以及人类的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看作是天主的赏赐。认为天意是神圣而又至高无上的,它是人间万物的本源与最高准则。既然如此,无论是爱的享受还是痛苦的折磨,“我都感到很满意。”客观世界自有其自身存在的道理与发展的规律,它的“然”与“所以然”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主是自然力量的神化,天意是一种不可触、不可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属于自然的规律性的东西,人只能认识它而不能改变它。把人所感受到的一切看作是天主的赏赐,因而“感到满意”,这是人在自然规律面前的一种理智、自觉的认识状态,体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中国的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也是以上思想的体现。

在对自然规律认可的基础上,诗的第二段发出了“祈祷”,说明了中庸、适度的美好和谐标准。虽然可以通过人内心对自然外物的认可达到人与物的和谐,但人的心理天平对于哀与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适度。过多的欢愉及过多的痛苦都将破坏人的心理世界的平衡,结果导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不和谐。只有中庸才是美好的,这里的中庸指的就是适度,所以诗人向上帝祈祷,欢愉和痛苦都不能太多。这种祈祷仍是对天与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祈祷。

短短的九行诗中包含了宇宙和谐的思想。前四句诗是通过心理世界对物理世界一切现象的认可来达到和谐统一;后五句诗是通过维护心理世界的平衡来实现和谐统一。中庸、适度的才是和谐的,而只有宇宙和谐,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自然界一切才处于良性循环与平衡之中。

诗中将自然规律神化,诗人对天主的祈祷表面看是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似乎只能消极感受,实质上,他强调万物应当和谐,做事都要适度,乃是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世代人不懈追求的理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