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生于德国萨克森地区一个小村的新教牧师家庭。5岁丧父。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语言文学。26岁起以后的10年里,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教授。在此期间,曾多次请求改任哲学教授席位,未能如愿。普法战争时曾志愿从军,当过几个月的卫生兵。32岁起因剧烈头痛和眼疾日益严重,辞去教授职务,从此在瑞士及意大利休养,但是著述并未中辍。1889年摔倒在意大利都灵的街头,从此神经错乱。在他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1年。56岁时在魏玛去世。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一生中写过许多诗歌,其中不少篇章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散文诗。全书充满寓意和隐喻,有《圣经》风格。不过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涩之处,常使解释者为难。
爱侣呀!——哥伦布说,一
你别再听信热那亚人!
他永远凝视着一片蓝色——
远方已摄走了他的魂!
最陌生的,于我最贵重!
对于我,热那亚已沉入海底。
心要冷静!手握舵轮!
前方是大海,何外是陆地?
让我们站稳脚跟,坚持住!
我们绝不能再回头!
看,唯一的死亡、荣誉和幸福
正在远方向我们招手!
尼采不仅是现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将哲理同诗意融合得非常和谐美妙的诗人中的高手,因而,他的为数众多的哲理诗,格外令人注目。《新的哥伦布》写于他40岁的时候,主题在于讴歌敢于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人生新路的勇士。
尼采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中预言,由于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人,即“超人”。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旧的传统,勇敢地宣称“上帝已死”,并提出“一切价值重新估价”的口号。这一哲学思想,从20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对那些不满现实而探求新路的知识分子,起过积极的作用。
在《新的哥伦布》一诗中,不言而喻,尼采是以“超人”自居的。他在自己很早的著作中就说过,哲学家应是一个伟人,鄙薄名誉地位,探讨人生意义,甘心为真理而受苦,成为世人的教育者。于是,他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新的哥伦布”,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要在社会人生迷茫的大海中,肩负起寻求新的价值标准重任的强烈愿望和坚强的决心。
全诗以哥伦布发出不要听信自己家乡人的呼告开篇,警世骇俗,振聋启聩。以“爱侣”象征那些向旧的传统进行挑战的勇士们;以“热那亚人”隐喻德国现存宗教,以及传统道德的虚伪庸俗的说教。随着这声呼告,出现了“新哥伦布”凝视浩瀚无边的人生大海,整个灵魂都奉献给发现“新大陆”的伟大事业的探索者的高大形象。面对陌生的未知领域,随时会遇上滔天巨浪,随处会陷入神秘莫测的险境。然而非凡的探索者有着非凡的信念:“最陌生的,于我最贵重!”尼采毅然宣布,哥伦布的家乡热那亚“已沉入海底”,表明了他对德国的现存制度和传统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态度。尼采绝不把它们当作家乡和失败时的退步之地。面对大海他冷静沉着,充满自信地“手握舵轮”,寻找新的“陆地”,探索“新的价值”。
最后一节,尼采满怀豪情地向勇士们发出战斗的呼喊,激励大家“站稳脚跟,坚持住!”战胜死亡,夺取荣誉和幸福。字字铿锵,犹如振奋人心的嘹亮号角。掩卷之后,作者那昂扬雄壮的呼喊仍萦绕于读者的心头;作者那勇往直前的英姿仍闪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充满寓意和隐喻,融合着对生活的理解,字里行间闪耀着令人感奋、发人深省的东西。深邃的思想融合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使主题得到了升腾,进发出巨大的冲击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