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咖啡馆


贝恩

戈特弗里德·贝恩(1886~1956)德国表现主义诗人。生于曼斯菲尔德牧师之家。曾在马尔堡学习神学和哲学,后弃神习医。50年代作品在西欧风靡一时,被誉为现代德国诗坛的最高峰。

贝恩思想深受尼采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人生、世界、文艺都持否定态度,充满了悲观情绪。作品多表现孤独、恐惧、迷惘和愤世,诗歌语言凝炼,使用专门术语和俗语使之独具风格。其主要作品有《双重生涯》(1950)、诗集《陈尸所及其他》(1912)、《肉》(1917)、《静力的诗集》(1948)、《尾声》(1955)及小说集《大脑》(1916)、《征服》(1917)等。

824号:女性的爱情和生活。

大提琴抓紧喝一口。长笛

打了个三拍子长的低音嗝:晚餐可真美。

大鼓正要把侦探小说读完。

“绿牙齿”“浓疱脸”

向“睑缘炎”使眼色。

“头发油腻腻”

朝着“张开嘴显出扁桃腺”

搂着脖子谈信任爱情希望。

“早期甲状腺肿”跟“塌鼻子”正相配。

为她付了三杯酒钱。

“须疮”买了石竹花

企图把“双下巴”软化。

B小调。第35号。奏鸣曲。

一双眼睛发出了怒吼:

“不准往厅里喷洒肖邦的鲜血

而让无赖蹂躏!

停住!喂,咭咭!”——

门流开了:一个女性。

干旱的沙漠。棕肤迦南人。

贞洁。多孔。带来了芬芳。哪是芬芳。

这不过是向我脑中袭来的

一股甜香的气流。

“一团肥胖”一溜小跑尾随她背后。

贝恩的诗以描写活体的腐烂而震惊世界。他在晚年回顾自己的表现主义诗作时,说它“充满激情,充满仇恨,充满对于人类的新生活的向往,用打碎了的语言来打碎世界”。《夜间咖啡馆》体现了这一特质。这是一首渗透了激愤之情的诗作。诗的前半部是冷静的描述:夜间,在“824号”咖啡馆,一幕“女性的爱情和生活”剧正在上演。上场的人物有“绿牙齿”、“脓疱脸”、“睑缘炎”、“头发油腻腻”、“张开嘴显出扁桃腺”、“早期甲状腺肿”、“塌鼻子”、“须疮”、“双下巴”。这帮男女一边享用着丰美的晚餐,一边弄眉使眼,在“三拍子长的低音嗝”乐声中倾吐爱情。诗人凭借幻象勾勒出一幅丑恶、腐烂、令人作呕的画面,以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主观感受。在对现实进行内心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变形、象征、抽象的方法,再造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现实”——由思想和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脓疱脸”、“睑缘炎”、“须疮”等既是咖啡馆中男女的代名词又是社会现实本质的抽象。诗人用医生的眼光解剖了在“爱情和生活”掩盖下的空虚、庸俗和腐烂。“女性的爱情和生活”这一题目常带给人的是纯情、柔美、温馨,而贝恩却在这一题目下摄取了“脓疱脸”、“塌鼻子”、“须疮”等丑恶、怪异的形象以及他们努力娇作的爱,用内容与题目的不相称造成题目对内容的嘲讽。在诗的前半部中,诗人的感情是冷静的,这冷静的表层下面藏匿着深深的厌恶。

诗的后半部,诗人的愤世之情终于爆发了。咖啡馆内突然响起了肖邦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首被编为第35号的曲子熔进了肖邦的心血,此刻正在诉说着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哀恸与悲愤。群魔踏着滴血的心曲乱舞,这是对乐曲的亵渎!于是诗人怒吼道:“不准往厅里喷洒肖邦的鲜血而让无赖蹂躏!”这激愤的诗句,蕴含着警世骇俗的力量,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那颗滴血的心。迦南女人的出现,使诗人于痛苦、仇恨之中产生了一线希望。他马上联想起《圣经》中那块神赐之地、那块干旱圣洁的沙漠——迦南。然而事实很快将诗人产生于瞬间的希望打碎,那股袭人的甜香气流说明,她也是一位出卖情感的感情商贩。这里真景与幻景混在一起,非逻辑的情节,奇特残缺的语言构成一连串的片断意象,突出了愤世、悲观、失望的主题,实现了主观精神的外化。

《夜间咖啡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是诗人对现实感受的表现。前半部写内心体验,后半部写由体验的结果而转化的激情。诗人仇恨、悲观、希望、失望的情感经历在向人们诉说:人生活在充满丑恶、灾难、不和谐的世界上,美好的希望只能是幻想,失望、悲观才是人生的必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