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丘特切夫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丘特切夫(1803~1873)俄国诗人。生于贵族之家,自幼爱诗,拜诗人拉伊奇为师。1819年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文字。1822年起先后在德国等地使馆供职。与德哲学家谢林、诗人海涅相识,受其影响,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风,诗作大多为哲理、爱情和风景诗,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又有热烈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考的倾诉,而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相融,写实与象征的交织,凝聚成诗的核心,仿佛一切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理性与非理性,主体与客休,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的沟通,被称为“抒情的哲学家”,象征派的先驱,影响了俄、苏两代诗人。一生写诗400余首,150位音乐家为其诗谱曲。具有代表性的诗有:早期的《幻象》(1829)、《春潮》(1830)、《沉默》(1830)、《秋夜》(1830);中期的组诗《寄自德国的诗》(1836);晚年“献给杰尼西耶娃”的组诗中的《最后的爱》(1850)和《我又伫立在涅瓦桥头》(1868)等。

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

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藏躲!

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

冉冉升起,又徐徐降落,

默默无言如夜空的星座。——

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思绪如何对另一颗心说?

你的心事岂能使别人懂得?

思想一经说出就是谎。

谁理解你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搅翻了泉水,清泉会变浊,——

自个儿喝吧,痛饮,而沉默。

只要你会在自己之中生活,

有一个大千世界在你的心窝,

魔力的神秘境界充满其中,

别让外界的喧嚣把它震破,

别让白昼的光芒把它淹没,——

倾听它的歌吧,静听,而沉默。

用“忘却自我”的昏天黑地

把情感充满,直到漫溢!

让我尝到灭亡的滋味吧,

和瞌睡的世界化为一体。

《沉默》是丘特切夫早期的名作,写于1830年,最早刊登在普希金主办的《现代人》杂志上。原诗标题为拉丁文。该诗分为三节,每节都以“沉默”为尾韵,与标题遥相呼应。诗人使用一连串的“沉默”,到底要什么沉默,怎样沉默,为什么而沉默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诗篇起始,就这样呼唤:“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藏躲!”众所周知,情感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最神秘的一个方面,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无情未必真豪杰”;而梦想则是伴随人类的成长而生长的,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温床。长期生活在西方,正值青春年华的丘特切夫,在当时浪漫主义诗学要求渲泄人的感情,高歌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氛围中,为什么偏偏发出让感情和梦想藏匿于“心灵深处”,保持“沉默”的逆向心声呢?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作了如是的进一步阐释:“思想一经说出就是谎”。人是如此孤独,不单感情、梦想不能流露,理性的思维也无济于事,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隔绝,思想不能沟通,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一经说出就将被歪曲,所以,还是独斟自饮生命之泉,为免其“变浊”而保持“沉默”吧。人与人隔膜到如此可怕的程度,面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现实,似乎真给人以“他人就是你的地狱”的感觉了。于是,当然只有封闭自我,保持“沉默”了。如此而言,人与现实,与客观环境,一句话,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又如何呢?好象人对现实已无能为力,在第三节诗中,诗人依然主张返回内心,把“一个大千世界”放进“个人心窝”,“别让外界的喧嚣把它震破,/别让白昼的光芒把它淹没。”意即回避现实,学会在自己内心中生活,这样才能保存一个完整的微观世界,保护一个神秘的自我。如此这般,自然,结果仍然只需“沉默”了。

三节诗,从个人的内在情感生活,到人际关系、理性思维和人的社会存在,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返回内心,保持沉默,其实质就是保护自我,保持个性。这不仅鲜明地体现了作者追随谢林主张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融合为一的“绝对同一”哲学思想,而且显示出诗人不与丑恶现实同流合污,孤高傲岸的性格。从整个思想内容来看,诗作所强调的人生哲学颇具现代派的味道;风格也是如此,用星星、泉水等喻示心灵的奥秘,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因而有人称诗人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另外,诗歌构思严谨,语言形象、凝重,并且充满激情,而字里行间却又反复强调“沉默”,给人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欲罢而不能的感觉,这样,更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力度,充分显示出作家善于把诗歌与哲学联系起来,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哲学信念的创作特征。的确,说丘特切夫是一个“抒情的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沉默》是丘特切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托尔斯泰非常喜爱这首诗,颂扬它是“多么妙不可言的东西,我不知道还有比它更好的诗歌……”阅毕静思,这种赞扬,并非过分夸张的溢美之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