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生于农民家庭,1912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赴莫斯科做店员和印刷厂的校对,并在大学就读。1914年开始发表诗作。受勃洛克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后成为意象派诗人。1921年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结婚,曾随妻在德、意、法、美等国旅游。1924年与邓肯离婚,次年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年底因精神忧郁自杀身亡。他早期诗作多写故乡农村之美,富有民歌情调,但也有神秘主义的宗教题材诗篇,主要表现在191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扫墓日》中。十月革命后,面向革命,写有歌颂革命的《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等。后受颓废文人的影响,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写出了组诗《小酒馆式的莫斯科》(1921~1923)。1924至1925年间,诗人思想发生转变,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写出不少直接反映革命现实的优秀诗篇,如叙事诗《二十六人颂歌》(1924)、《安娜·斯涅金娜》(1925)和诗集《俄罗斯革命》(1925)、《苏维埃俄罗斯》(1925),以及描写恋情的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等。其诗感情饱满,真切动人,构思新颖,节律优美,擅长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苏联抒情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
既然生活的真理不能违抗,
那就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
用感情的血液抚慰别人的心房。
做一个诗人,就要把自由歌唱,
使它的美名更广泛地传扬。
夜莺唱歌,他不会嫉妒,
他不过在把同一歌吟唱。
金丝雀只重复别人的声音,
是个可笑又可怜的小铃铛。
世界却需要独特地吟诵诗篇,
纵令歌唱得和蛙鸣一样。
穆罕默德在古兰经里耍了花招,
禁止别人饮用浓烈的酒浆,
因此诗人在迎接精神折磨前,
不断地把葡萄美酒品尝。
当诗人走到恋人跟前,
她和别人正共枕同床,
诗人趁着未消的酒兴,
又把刀子捅进她的心房。
但他胸中燃烧着嫉妒的火,
回家前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想:
“好吧,让我象个流浪汉死去,
这在世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本诗选自叶赛宁1924~1925年所写的组诗《波斯抒情》。这是诗人外高加索旅行的巨大收获。当时正值叶赛宁思想发生转变,重新面向现实,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风格由绮丽转向质朴的创作高峰时期。在诗人自缢身亡、短暂29年的一生中,这是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诗篇。组诗由15首相对独立的诗篇组成,其中有咏怀爱情、赞叹故土乡情的,亦有追求大自然和谐的,《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是别具特色的一篇,它以诗人的创作使命为探索对象,借用鲜明的形象体系阐明了诗化的人生哲理。
常言道,诗言志,文如其人。叶赛宁为人直率真诚,他的诗与他的性格完全一致,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毫无顾忌,因此,他的联想思路十分独特,这使得他的诗歌的形象体系也分外惹人注目,具体的意象总是处在动态之中,大自然被人格化,处处可以触摸到波动着的情感的脉搏。在《做一个诗人,意味着要这样……》这首诗中,诗人以坦荡的笔触主要描画了“醒”与“醉”两种状态之下的自我形象。但他并未单纯地表现自我,而是首先与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处境中的鸟儿相提并论,一方面把宣传生活的真理为己任,自言情愿忍受裂肤之痛,取之流放的“感情的血液”去“抚慰别人的心房”,并且要做歌唱自由的喉舌,与自由自在的夜莺同声高唱出美妙的歌颂自由的旋律;另一方面又从反面喻示,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决不象笼中的金丝雀,去可笑地“重复别人的声音”。其实,追求真理和自由岂止是诗人个人的使命,它也是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活在世上的正直的人的生命职责,因为正是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使人走出个人的小天地,通向外在世界和全人类的存在,去不断地寻求新的、更崇高的境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早就验证了这一点。叶赛宁美好的心灵,对人生与事业的赤诚而执著的追求亦由此可见。
在前三节诗中,诗人是十分清醒的,在尽情地抒发内心感受的同时,阐释出深刻的生活哲理,而于后三节诗里,诗人更加无拘无束起来。他从抒情转向生活叙事,以揶揄的口吻取笑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在圣典《古兰经》中,将饮酒视同赌博、拜像、求签,“是一种秽行”,是“恶魔的行为”而严加戒除,诗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表示要在痛苦来临之前就要开怀畅饮,“不断地把葡萄美酒品尝”,显示出无视任何清规戒律,自行其事的豪放性格。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他又附加了酒酣至醉以后向背叛爱情的恋人行刺的情节。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在此是借“酒”形象地表现出嫉恶如仇的思想特征。最后一节诗颇为费解,妒火中烧的诗人“回家前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想:/‘好吧,让我象个流浪汉死去,/这在世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人们不禁要问,有家要归为什么又偏要“象个流浪汉死去”呢?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实与思想的悖论,其实,有家的人也无妨踏上追求自由的精神“流浪”之路,这的确是司空见惯的客观现实。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受制于另一个人的奴隶状态,只存在于肉体方面而不存在于精神方面,因为精神始终是自由的。”为了寻求最终意义上的自由,诗人在此对死亡也表现出了轻蔑,一如卢梭之所言:“我愿意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死去。”
总而言之,从整个诗篇看来,通过几组独具匠心的比喻,生动表现了诗人不懈追求真理,热情讴歌自由、保持独立、狂放、嫉恶如仇的个性的人生主张。这是诗人的自画像,在渲泄自我感情的同时,完成了对人生、义务、取责与个性的复杂的精神探求。该诗构思新颖,在清醒与醉态、炽热地抒情与生活叙事两种境态下,借用奇特的宗教联想,揭示出人生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