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作弄


普列舍伦

弗兰采·普列舍伦(1800~1849)斯洛文尼亚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82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27年开始发表诗歌。主要作品有诗集《抒情诗集》、《诗集》。

普列舍伦被认为是歌颂民族自由,和平和解放的歌手。他的诗作怀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渗透了对生活的愤懑和忧虑;诗的语言洗炼明白晓畅,形式复杂,创立了新的韵律和艺术,对斯洛文尼亚文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大风刮倒的一棵橡树,

重新长出了青枝绿叶,

因为在那新春的时节,

阳光晒到它健壮筋骨。

它的生命已不能回复!

在这林中融雪的时节,

它虽然长出青枝绿叶,

但生命已经渐渐干枯。

命运的作弄也是这样,

永远给人无情的鞭打,

叫他受着跌掷和簸荡。

他知死亡迟早等着他;

他那生命之灯的余光,

转瞬间就要灭尽光华。

《命运的捉弄》共四节,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前两节,用生动的具象表现命运对人的打击和摧残:一棵橡树被大风吹倒,虽然在新春时节长出新枝叶,但是由于脱离了生命之源——土壤,它的生命干枯了。后两节为第二个层次,由上两节的具象所创造的感性形象上升为理性的总结:“命运的捉弄也是这样”:永远给人设置障碍,给人无情鞭打,生命的前面是死亡,生命之灯的余光转瞬熄灭。

普列舍伦用“大风”这个具象象征社会,用“橡树”象征人类,橡树在大风的打击、摧残下,虽有生命的挣扎,却终至于走向死灭。这未免显得冷酷无情,却又是生活的必然。诗人用上述形象创造了深邃丰富富有哲理的意象: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时时感到自己和自己力量的伟大,人的精神意志膨胀,渴盼征服一切,大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然而在宏观宇宙面前,在微观世界里,在强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和繁复复杂、神秘莫测的社会中,人又是多么渺小、无知和软弱。他被社会、自然、宇宙无情鞭打,遭受跌掷和簸荡,生命的归宿就是死亡,这既冷酷无情又是客观规律的必然。由此看来,人生又多么像一出荒诞乏味而又短暂的悲剧。这种人生观意象未免过于低沉悲观。然而,艺术形象再造的意象在人们的思考和推理中,具有繁复和多义的特点。由于人的生命自由意志的实现必须和客观存在相容相生,必须在自身实践中与客体结成某种关系而存在,并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得到人自身的发展和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以,《命运的捉弄》所表现的对主观与客观关系谨慎而细致的认识和把握,就是非常慎重和必要的。这无论对人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现实,正确把握时机,更好地奋斗进取,生存创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诗在艺术上的创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以大风和橡树象征客体和个体,创造了远距离异质繁复的意象,既形象自然,又蕴含深意,富有教益;其次,在结构上体现均衡的特点,第一层次用二节用语创造感性形象,第二层次用二节进行理性归纳,抽象概括,表现自然、合理;第三,语言精炼,质朴,音律和谐,体现浑然天成的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