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
弗罗斯特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弗兰西斯科。他曾就读于达特第斯学院,但不久便辍学到一家纺织厂做工。1897~1899年,他又在哈佛大学学习。此后,他当过教员、工人、农民。1912年全家迁往英国,得到庞德等诗人的赏识和帮助,《一个男孩的愿望》和《波士顿以北》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915年他返回美国,边教书边干农活。
弗罗斯特出版了十多部诗集,除上述两个集子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在林间空地》等。
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
有人说世界将毁于火,
有人说毁于冰。
我体验过欲望之火,
我支持火之说。
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
根据我对仇恨的认识,
我会说:冰
也有巨大的毁灭性,
它足以完成。
火与冰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意象。弗罗斯特将它们组合排列,成为欲望和仇恨的载体,两者都可以完成同一个使命,达到同一个目的——毁灭世界!
弗罗斯特在《火与冰》中以精悍的诗句表现了宇宙法则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阴阳、正负、光明黑暗、是非美丑象火与冰一样是客观的存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善恶、爱憎、悲欢离合,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的互相排斥,互相分离,互相否定而又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则,这是《火与冰》给予我们的哲理启示之一。
作为欲望的载喻体,与“火”相关联的人类情感、情欲丰富复杂。除却光明、热烈、蓬勃等正面意义,与欲望之火相关联的负面情感因素有忌妒、淫欲、私利、愤怒等;作为仇恨的载喻体“冰”,可以使人联想到冷漠,阴沉、歹毒等。弗罗斯特把火与冰这一对对立的两极的形象排列,创造了人类情感两极的意象。以哲理启示人们情感与情欲发展到对立的两极,达到情感的极致,都是具有破坏性、毁灭性的。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极恶极丑的痛恨,都应当有所节制。这是诗人传递的哲理思想意蕴,同中国古代先贤的“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等观念不谋而合。真理与谬误仅相差一步,任何一种情感发展到极致都是有害的。这是弗罗斯特在生活辩证法上给予我们的又一启示。
《火与冰》的艺术特点显而易见,它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艺术风格。先由自然现象中的两个具象“火与冰”的描写和人类情感的“欲望”、“仇恨”具体情感的描写入手,进入哲理境界;语言风格平静、冷峻,质朴中见深意,冷静中见睿智;创造出的哲理观念引人思索,耐人寻味,给人智慧的启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