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牢记本身,勿昧前因 宛若莲花

牢记本身,勿昧前因 宛若莲花


《亡灵书》

《亡灵书》又译《死者之书》,古埃及宏伟的宗教性诗歌总集,由神话诗、祷诗、颂神诗、降魔咒语和生活诗组成,共27编140章,长短不一,各有题目。埃及古王国时期和中古王时期,法老陵墓中已有符篆。新王国时期产生了《亡灵书》,但有些诗文,早在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铭文》、中王国时期《石棺铭文》中就有,系象形文字,不解其意。19世纪欧洲学者发现了它与希腊字母拼写的科普特文相对照的碑文,方破译了此书。诗文或抄于纸上,或刻于俑身,置于墓中,供亡灵学习。古埃及人的冥国观念中,有亡灵如在冥国能通过各种审讯,便可回到遗体再生之说。这就是他们注意尸体保存的原因,也是为亡灵编写应对审讯、指导生活的《亡灵书》的原因,《亡灵书》的宗教色彩自然极浓,但也不乏埃及人渴望新生,追求光明,劝人行善的积极人生态度。诗句典雅而秀丽,想象丰富,描写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审美价值。

牢记本身,勿昧前因

在巨屋中,在火屋中,

在清点年岁的暗夜里,

在清算岁月的暗夜里,

但愿还我我的本名!

当东方天阶上的神圣

赐我静坐在他身旁,

当诸神一一自报大名,

愿我也记起我的本名。

宛若莲花

我是纯洁的莲花,

喇神的气息养我,

辉煌地发芽。

我从黑暗的地下,

升入阳光世界

在田野开花。

人死亡灵进入冥国,经过冥国官员的审判和应受的磨难后,生死轮回,亡灵或复活,或转生,或附体,这是一些古老国家像中国、印度、埃及等远古人民共有的一种冥国观念。古人这些奇妙而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构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鬼世界,而且还让它与现实人的世界有着各种交往和瓜葛。这些看似荒唐的冥国观念,固然带有浓重的迷信和宗教色彩,但却也隐含着活人的现实目的,寄托着活人现世的希望。试看但丁的《神曲》,不就是利用梦幻的方式,描述了亡灵在地狱、炼狱受审的情景,借以表达其对现实的希望吗?而早但丁3000多年的《亡灵书》,则从另一角度,别具一格地表达了古埃及人的现实希望。它也设想了亡灵在冥国的受审受难,却不实写受审受难的情景,而是给亡灵写了一部帮助他们生活和应对审问的指导书,让亡灵能顺利地通过各种审问而得以复生,人生态度显然侧重在积极引导而不诉诸惩罚。《牢记本身,勿昧前因》就是从提醒亡灵勿忘“本名”这一角度,帮助亡灵顺利通过审问的诗篇,该诗共8句,前3句“在巨屋中”,“在火屋中”,“在“暗夜里”等句,是借亡灵受审之场所,极言受审之繁多。传说亡灵从瀑布乘太阳神之船进入冥国后,要经历江片下界,除了在“真理的殿堂”要受冥王奥西里斯的严格审问外,还要受到42位判官的审问,“在巨屋中”等句,即示此意。“清点年岁”,“清算岁月”之句,暗示受审之内容和目的。据《亡灵书》另一些篇章透露,判官们要清点、清算亡灵在世时一生的行为,要一年一岁地清查亡灵“偷过别人的东西吗?”“欺骗过人没有?”“杀过人吗?”“尊敬神吗?”“甚至爱你的邻居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亡灵一年一岁地讲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考察亡灵在世是行善还是作恶,这时,冥王要把亡灵的心放在一边是象征公正的羽毛的天平上,衡量一下他是否有罪,或罪之大小。所以《亡灵书》中的有些诗篇,简直就是提供给亡灵回答审问的标准答案,如说我没有欺负过人,没有言而无信,没有偷盗、荒淫、亵渎神灵,甚至没有窥视亲人的妻子等等。审问是严肃而严格的;惩罚是严厉而可怕的。回答正确就放生,回答若有差错,就要被守在一旁鳄头狮身河马尾的怪兽吞噬。(当然该诗只提到要清点、清算亡灵的一生言行,并未涉及具体内容。)第4句诗,是该诗的核心,它提醒亡灵在各种场合受到审问时,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但愿还我我的本名”。所谓本名即自我。那就是说你不要忘记自我,不要忘记自己姓啥名谁,是何等人。因为如果连自己姓名都忘了,失去了自我,那就失去了复活的前提条件。这句“但愿还我我的本名”看似简单平常,实际含意却复杂丰富。表面看,这是应对审问时要记住自己姓啥叫啥,因为“验名正身”后回答审问,才有实际意义。深层看,这是鼓励亡灵勿为审判的淫威所吓倒,要信心十足地相信自我的存在,切莫慌乱胆怯,失掉信心,不知所问,甚至连自己是谁都忘掉了;要相信自己,理直气壮地回答问题。所以“还我我的本名”,不但体现了古埃及人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而且表达了用自我意识抗衡审判的威慑力量的坚强意志。寻找自我,直至今日,在西方世界还是人生的一个核心课题,但埃及人远在3000年前就已经树立了自我意识,这既难能可贵,又发人深思。诗的后4句,主题同前4句,只是变换了角度,提醒亡灵审问时,诸神自报大名时,自己也要与诸神一样,理直气壮地自报大名。总之,统观全诗,它焕发着人的自我意识之美和力量,显示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和赞美。当然,该诗还从另一角度显示了它积极的思想意义,那就是人既然死后亡灵要经受严格的审讯,要清点、清算每一年每一岁的言行,要还其本来面目,所以在世时,且莫作恶,否则纵令在世时背人作恶瞒过了世人,但亡灵受审时要“还我本名”,还我本来面目,恶行就要败露,必被怪兽吞噬。所以,指点亡灵“牢记本名,勿昧前因”实际上又是提醒现世的“自我”,且莫作恶,多多行善,免遭怪兽吞噬之祸,不得复生的规劝之词。因此,应该说《亡灵书》在双重意义上表达了现世活人的生命意志和劝善的苦心。

《宛若莲花》可以说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升华,它超越了被动的受审应对,直接以莲花的枯荣,隐喻欢呼亡灵的复活。这里讲莲花的纯洁,自喻亡灵的一生清白,“喇神的气息养我”,是对喇神的礼赞,也是为亡灵自身的复活而咏。因为埃及人认为喇神——太阳神是万物的主宰,它威力无边,一切生物都靠它的气息育养。亡灵要想复活,自然也要靠它。如今亡灵靠喇神气息的育养,犹如枯萎的莲花,从黑暗的地下,从冥国的“暗夜里”,走向“阳光的世界”,重新复活,开始新的生命,这就表达了人们对亡灵复活的愿望和自信。把一岁一枯荣周期性枯而复荣的莲花与人的死而复生作比并论,不仅意象优美,而且表达了人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和再生的信心。六句短诗,语言纯朴清新,不但散发着莲花的幽香,而且充溢着强烈的生命意志和力量。人和大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古人并不作严格的区分,亡灵复活宛若莲花重生,比喻巧妙而恰切,形象地传达了古埃及人乐观和自信的人生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