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原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原诗作者】:僧志南

【原诗今译】:

在幽暗的老树下系住小船,

柱着拐杖,走向小桥东边。

飘飘的春雨将要打湿衣裳,

风儿不冷,拂拂抚着脸面。

【鉴赏提示】:

一首诗,重要的在于创造出一种意境,并能引导读者进入诗作的艺术世界中去领会、感受,获得艺术欣赏的趣味。对于写景小诗来说,更是如此。

托名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里说的“三境”其实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对于写景诗的作者来说,他首先要能看出自然界中山水“极丽绝秀”,即景物之美的一面;其次,则是要描写出山水之美,“故得形似”,是说要做到形象化的表现。但仅有这两点还不够,要能“神之于心”、“然后用思”,即着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这样的作品才不至于变成刻板的纯客观描摹,才会具有一种飞动而传神的灵性。

僧人志南的这首《绝句》好就好在:他不仅看到了春风细雨之中的野外景物,在寻常环境中发现了美的诗意,而且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这种美;他不仅艺术地再现了自然之美,而且还渗透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请看:

春天的细雨飘飘洒洒,天地间一片安静和谐的气氛。一位老和尚撑着有篷的小船过来了,他在河边的一棵古树下系上缆绳把船停下来,然后上岸,向着小桥的东边走去。他年纪高迈,走得很慢,那根藜茎做成的手杖好象懂事的徒弟一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走路。濛濛春雨在不停地落下,夹着风儿迎面洒来,连僧袍也渐渐潮湿了。但他并不着急,心想:在这杏花盛开的季节,这场春雨总不会象绵绵秋雨那样下得太大太久的。好在,这拂面的东风能催得杨柳发芽,抽枝吐絮,吹在身上也并不很冷……他微笑了。这是多么惬意的一次春游啊!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平淡得象一幅淡墨风景画,然而,这平淡却使我们读过难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