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 永远的 荒唐的 古钟
听 千声 万声
古钟 飘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钟 飘散 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
古钟 飘散 在风声之萧萧
——月影 消遥 消遥——
古钟 飘散 在白云之飘飘
一缕一缕 的 膻香
水滨 枯草 荒径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觞——
听一声一声的 荒凉
从古钟 飘荡 飘荡 不知哪里 朦胧之乡
古钟 消散 入 丝动的 游烟
古钟 寂蛰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钟 寂蛰 入 淡淡的 远远的 云山
古钟 飘流 入 茫茫 四海之间
——暝暝的 先年 永远的欢乐 辛酸
软软的 古钟 飞荡随 月光之波
软软的 古钟 绪绪的 入 带带之银河
——呀 远远的 古钟 反响 古乡之歌——
渺渺的 古钟 反映出 故乡之歌
远远的 古钟 入 苍茫之乡 无何
听 残朽的 古钟 在灰黄的 谷中
入 无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珑
枯叶 衰草 随 呆呆之 北风
听 千声 万声——朦胧朦胧——
荒唐 茫茫 败废的 永远的 故乡 之钟声
听 黄昏之深谷中
穆木天
可以设想:在一个长满衰草,荒凉而寂静的山谷中,传来悠远的、“苍白的”古钟声,这该是一个何等凄然、肃穆,易于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境界。诗人的联想也由此而飞腾。他追逐着钟声,在天空、地上,远古、现在……超越一切限制,遨游于无垠的空间和无穷的时间里。从皎皎之水波,灰绿的白杨之梢,萧萧的风声,飘飘的白云,到水滨、枯草、荒径;从先年的悲哀到苍茫、朦胧的故乡;从睡水的微波,淡淡的远山、茫茫四海,到月光之波、带带之银河……古钟声无处不到,无所不在。诗人的思绪、意念也因之而四处飞扬了。这不能不说诗人选择了一个绝好的诗题,选择了一个纯粹的诗的世界。
“苍白”是一种颜色,钟声而有颜色,这无疑也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交错。诗中贯穿了这种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从一开始,诗人就创造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有形的,可见的图画;另一幅是无形的,可听的图画。“苍白的钟声”与“衰腐的朦胧”;疏散、玲珑、荒凉的、蒙蒙的,长满千重万重衰草的山谷,与永远的、荒唐的,千声万声古钟声,都是两相对应,互相交错的。
另外,诗中还写到古钟声飘散在水波、白杨之梢、风声、白云之间;古钟声寂蛰入睡水的微波、淡淡的云山,茫茫四海之间;古钟声随月光之波而飞荡,入带带的银河之间……所有这些也都是由听觉而至视觉,表现诗人的潜在意识的世界。
然而,这首诗又并非仅只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个人意识的宣泄。“古钟”在这里具有极为明显的象征意义,古钟声是一种“暗示”。穆木天在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中,曾经谈到他与冯乃超的诗歌主张及其独特兴趣:“我们很想作表现败墟的诗歌——那是异同的薰香,同时又是自我的反映——要给中国人启示无限的世界。腐水、废船,我们爱它,看不见的死了的先年,我们要化成了活的过去。我要抹杀唐代以后东西,乃超要进还要古的时代——先汉?先秦?听我们的心声,听我们故国的钟声,听先验的国里的音乐。关上园门,回到自己的故乡里。国民文学的诗里——在表现意义范围内——是与纯粹绝不矛盾。”这段话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这首诗显然是“听我们故国的钟声,听先验的国里的音乐”。“苍白的钟声”是否在暗示着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呢?因为按照穆木天自己的说法:“国民的历史能为我们暗示最大的世界,先验的世界,引我们到怀旧的故乡里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苍白的钟声》虽然写得十分朦胧,但仍然可以称之为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国民诗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