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田蚕行


[宋]范成大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

本诗为《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之一,写于淳熙十五(1188)年,是诗人晚年退居石湖(今江苏苏州)的作品。《腊月村田乐府序》对照田蚕的情况作了如下记述:“村落则以秃帚落麻䕸(同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这首诗描述了江南农村的习俗,倾注了作者关心农民的情感。

“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乡村腊月二十五这天夜晚,农民们在长竹竿上缚上火把,燃烧着照耀南亩,侦伺吉凶。这种淳朴的古风,体现着农民强烈的祈丰收的愿望。接下去两句具体描绘“照南亩”的盛况:“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看近处,如云霓消散,群星密集,光芒耀眼;望远方,象流萤成阵,闪闪灼灼,在风中飘荡。由近而远,连成一片,真是“烂然遍野”啊!这两句诗属对自然,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壮阔美丽的火炬燎原图。它不象“火树银花”以其绚丽的光华照耀十里长街,香车宝马,引动一阵阵欢歌笑语;而是以熊熊的烈焰明烛南亩,点燃农民的希望,牵动千家万户的心,这是其他诗词中所罕见的。

农民已饱尝了灾荒之苦,“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春天下了冰雹,桑树受害,茧丝大大减产;立秋打雷,又造成庄稼欠收。农民吃着不够,更希望来年丰产。因此当他们看到“侬家今夜火最明”,觉得这是丰收的好兆头,便十分兴奋地说:“的知新岁田蚕好。”“的知”,就不是可能,而是确有把握地预料到。“田蚕好”,就不是哪一方面收成好,而是蚕桑与庄稼样样都好。诗人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农民十足的信心。最后四句把农民这种愿望和信心申足。“夜阑风焰西复东”,时至夜深,风中的火焰还有力地或西或东地喷吐,这是兴旺的标志,生机勃勃的象征,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此占最吉余难同”,意即在腊月的种种占卜中,照田蚕最为吉利,其余的都无可比象。“最吉”的具体内容是:“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大意是说,不仅桑叶价低,谷苗茂盛,连苧麻和蔬菜也都长得很好,真是年逢大有,有耕必获啊!农人喜悦之情,不觉溢于言表。但是,这是农民饱受饥寒之后而萌生的幻想。他们对丰收的渴望,产生于欠收的困窘。从“今春”两句中已可清楚地看出,他们早在为衣食而发愁了。然而,“此占最吉”尚未得到验证,希望之殷,安知不转为失望之痛呢?再说,当时的租税极为繁重,诗人曾在《催租行》和《四时田园杂兴》中说:“输租得钞官更催”,“近来湖面亦收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敲诈勒索如此有加无已,即使此占灵验,真的遇上了好年成,又安知不丰收成灾呢?本诗看似平直,实际很耐人寻思。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泛写照田蚕的盛况,中二句叙述当年的灾情,后六句突出刻划一个农民由他家“今夜火最明”,断定“新岁田蚕好”的兴奋心情。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生动逼真。语言朴素、通俗,充满着乡土气息,颇有民歌风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