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原诗作者】:杜甫
【原诗今译】:
晚秋的白露凋伤了满树红叶的枫林,
巫山巫峡,染上了一片衰飒的秋气。
江间的滔天波浪,向云天高高涌起,
边远的塞上风云,连着大地的雾尘。
两度开放的丛菊,惹起往日的泪水,
何时轻舟回乡,实现我如箭的归心。
家家的剪尺,忙把御寒的新衣裁剪,
白帝城上不时传来捣衣的声声暮砧。
【鉴赏提示】:
《秋兴八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时的作品,它是一组相互联系的七律,是杜甫晚年惨淡经营的杰作,标志着杜甫律诗发展的高峰。它格律精切,章法严谨,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纯熟地步。感慨深沉起伏,境界阔大雄浑,的确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特色,前人称之为“声韵雄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是真可虎视诗坛,独步一世。”
秋兴,即因秋触怀,而兴起骚人雅意,所以叫秋兴。自从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客居秦川到创作这一组诗,诗人已整整漂泊了七年。这七年里,唐王朝的虚假“中兴”如昙花一现,而边镇不安、藩镇势力横行有增无已,唐王朝命运如江河日下。诗人经过这一番磨难历程,也已年事老大,壮志销磨。居此西南一隅,回想长安盛日,当此秋气萧飒,不免触景伤情。《秋兴八首》的主要思想线索是故国之思,是对长安、对故园的怀念,其中自然地带上了对唐王朝“开元全盛日”不可再来的无可奈何的伤感和对个人身世漂零的悲叹。第一首诗中特别提到的“他日泪”、“故园心”便是整组诗的中心。
《秋兴》(其一)的首联点明写诗时的节令和地点,并且定下了整组诗的基调。“玉露凋伤枫树林”已说明了是深秋,切合秋兴的题目,首先渲染出一片萧飒森冷的气氛。这种气象,与其说是写秋天,不如说是写唐王朝的丧乱凋残和诗人心中悲凉消沉在自然景物中的折射。“巫山巫峡气萧森”叠用“巫山”与“巫峡”二词,使高山深谷的奇险伟壮如在眼前。第二句的境界已由小小的一片枫树林转到雄壮阔大的巫山巫峡了,情调也由玉露凋伤的哀婉美丽变为一派苍茫无际的萧森壮大之气了。如用摄影来比喻,一句是特写镜头,将视距拉近,另一句是远镜头,将镜头拉远观其总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可以说是上一句的分镜头,又是对上一句“气萧森”的注解。波浪滔天而风云匝地,天地之间一片萧森之气弥漫。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联从夔府的秋天气象转到自己身世的萧条。杜甫写这组诗的前一年是在云安(今四川云阳县),两年秋天分别在两个地方见菊花开放,每次都为之洒泪,为什么呢?下一句解释得很明白:诗人离开他生活了十数年的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国家遭到丧乱而诗人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也因而能回长安而无法实现。这时,江上的孤舟总是勾起他念念不忘回故园的心愿。“丛菊”承上面的“山”和“塞”,“孤舟”又承“峡”和“江”。脉络分明,章法细密。“故园心”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从暮秋渐渐寒冷的节候联想到自己多年客中生活冬衣的剪裁。此时白帝城中传来的阵阵捣衣声,重又唤起他的故园之念。尾联虽然无“故园”二字,但其描写的光景处处笼罩着一种驱不散的乡思。
这一首诗在整组诗之前,是整组诗的纲领。王嗣奭评曰:“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俱发隐衷……”(《杜臆》)这是读此诗时不能不注意的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