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遵宪
濛濛北来黑烟起,将台传令敌来矣!神龙分行尾衔尾。倭来倭来渐趋前,绵绵翼翼一字连,倏忽旋转成浑圆。我军瞭敌遽飞炮,一弹轰雷百人扫,一弹星流药不爆。敌军四面来环攻,使船使马旋如风,万弹如锥争凿空。地炉煮海海波涌,海鸟绝飞伏蛟恐,人声鼓声噤不动。漫漫昏黑飞劫灰,两军各挟攻船雷,模糊不辨莫敢来。此船桅折彼釜破,万亿金钱纷雨堕,入水化水火化火。火光激水水能飞,红日西斜无还时,两军各唱铙歌归。从此华船匿不出,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
这是一首拟乐府诗,诗歌记叙了甲午中日海战的经过,描绘了一幅战火纷飞的海上激战图。
诗的前六句,写交战前双方的战斗准备,勾画两军对垒的大致轮廓。这六句均从清军视角来写。“濛濛”句写清军发现敌情,“濛濛”二字生动传神,启人想象:清军舰队正由北向南行进,视野之内,是苍茫无边的大海,航向的前方,海天相接之处,突然升起一缕缕若有若无的黑烟。正当中日战争之时,这黑烟不能不引起清军的警觉,引起微微的紧张情绪。果然,疑问得到了证实,“将台传令敌来矣!”这句节奏十分紧迫,恰切表现了敌情的紧急,使人想见将士们在高度紧张之中忙碌的战斗准备。“神龙”句写清军的作战阵式,当时清军舰只共十艘,列成人字形前驶迎敌。
“倭来倭来渐趋前”,双方各自驶向对手,愈来愈接近了,虽然还静默,但静默中包含的紧张在逐渐加增着,这是一种可以听到剧烈心跳的静默。“倭来倭来”的重叠形式,读来紧凑而短促,表现了濒临激战的紧张情绪。在茫茫的大海上,双方的军舰逐渐接近,日军本是“绵绵翼翼一字连”,忽然变化成半圆状,向清军的人字形舰队围攻过来。倏忽,写敌军变化之快,显出敌军的极端狡猾。从双方布阵情况看,日军稍占上风。
“我军瞭敌遽飞炮”至“两军各唱铙歌归”叙述海战过程。清军先开重炮击敌,轰鸣如雷的炮声打破了静默,激战终于爆发了。“敌军四面来环攻”,日军利用有利的阵式对清军展开围攻。战斗进入白热化。日军舰只时速较快,操作熟练,飞快地盘旋着寻隙进攻。日舰又装备有速射炮,数不清的炮弹发射出来,爆炸开花,如同要凿破本来完整无缺的天空。虽然作者没有明言,但在具体描写中也透露出清军处于劣势地位。
“地炉”三句则是荡开一笔,不直写双方交战情况,而借助写景来渲染战斗气氛。诗人以炉火之上滚沸的水来比喻海浪的翻涌,着想很奇,既托出波涛翻卷的战斗背景,又烘托出剧烈的战斗场面。下面两句继续从侧面渲染战斗气氛,激战之时,海面上海鸟因恐惧不敢飞过;海面下,蛟龙因恐惧而深深潜伏。战斗激烈。
“漫漫昏黑”三句继续正面描写海战。但这时已是激战过后,与前面的描写大不相同,前面是兵舰盘旋如飞,万炮破空而鸣;此时则是火光四起,硝烟滚滚,笼罩着兵舰、大海、天空。硝烟弥漫之中,竟使双方不辨敌我,蓄弹难发,“两军各挟攻船雷,模湖不辩莫敢来”,这两句写的生动、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船”三句写激战过后船毁人亡的场面,炮火硝烟之后,军舰或残缺不全,或被炸沉没。清军的兵舰都是用巨额银子购进的,对巨大的损失,诗人深为痛惜,“万亿金钱纷雨堕,入水化水火化火”是感慨之词。
“火光”三句叙战斗的尾声,两军各有损失,许多船只被击起火,战火映红了海上的波涛。此时“红日西斜”、暮色降临,两军都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只能“各唱铙歌归”。饶歌,指军乐,两军各唱军乐以激发和保持土气。
最后之句写海战后果。东沟之战后,李鸿章夸大损失,严令海军不得出战,致使清朝海军从此一蹶不振。“人言船坚不如疾,有器无人终委敌”,诗人在此总结海战失利原因,出语虽似平静,但平静的水面下激涌的是感情的波涛。以此收结,诗人的感情是极沉痛的。
这是一首较典型的叙事诗,诗人注重客观事实的叙述,较少主观情感的流露。诗人善摄取生动的细节,典型的情景,真切细致地描绘战斗场面,给人以历历在目之感。
这首诗语言通俗,很少用典,体现了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的艺术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