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将军歌


[清]黄遵宪

冲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船头立者持降旗,都护遣我来致词:我军力竭势不支,零丁绝岛危乎危,龟鳖小竖何能为?岛中残卒皆疮痍,其余鬼妻兵家儿。锅底无饭枷无衣,纥干冻雀寒复饥,六千人命悬如丝,我今死战彼安归?此岛如城海如池,横排各舰珠累累,有炮百尊枪千丈,亦有弹药如山齐,全军旗鼓我所司,本愿两军争雄雌,化为沙虫为肉糜,与船存亡死不辞。今日悉索供指麾,乃为生命求恩慈,指天为正天鉴之,中将许诺信不欺,诘朝便为受降期。两军雷动欢声驰,磷青月黑阴风吹,鬼怕催促不得迟,浓薰芙蓉倾深卮。前者阖棺后舆尸,一将两翼三参随。两军雨泣咸惊疑,已降复死死为谁?可怜将军归骨时,白幡飘飘丹旐垂。中一丁字悬高桅,回视龙旗无孑遗,海波索索悲风悲。悲复悲,噫噫噫!

这首拟乐府诗,是对近代一位投降将军丁汝昌的赞歌。标题原本于《蜀志·严颜传》的“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正是在对降将军唱赞歌这一矛盾命题下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即使有轮船枪炮,有爱国将领,国人的素质不行,仍然避免不了投降的命运。因而,这首诗就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将军与官兵两方面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这一意图。

首先,降将军丁汝昌的塑造是通过一篇长长的乞降词与他降后服药自杀这一行动来完成的。那篇乞降书正是他投降前复杂矛盾的心理过程的再现。作为一军之长,面对“我军力竭势不支,零丁绝岛危乎危”的危险战局,看着“岛中残卒皆疮痍,其余鬼妻兵家儿”的士兵,想到“锅底无饭枷无衣,纥干冻雀寒复饥”的残酷处境,他既恨士兵的无能,“龟鳖小竖何能为?”,又关心他们的生命,“我今死战彼安归?”意识到自己在掌握着六千人的生杀之权。正当他感情的天平稍向投降偏移时,那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此岛如城海如池,横排各舰珠累累,有炮百尊枪千支,亦有弹药如山齐”。于是,他信心百增,有了“本愿两军争雄雌,化为沙虫为肉糜,与船存亡死不辞”的计划,但是,士气的低落使他抹去了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之光,决定投降,即诗中的“今日悉索供指麾,乃为生命求恩慈”。但是,投降非但没使他解脱,反而让他更加痛苦。在全军都“欢声驰”庆祝投降时,他沉浸在对祖国的深深内疚之中,最终用死来表示了自己深深的悔恨,“磷青月黑阴风吹,鬼怕催促不得迟,浓薰芙蓉倾深卮”就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这位降将军是不得已而降的,他自身不但没有一点奴气,反而有很强的爱国心,既解了标题之迷惑,也使人们把战败投降的原因转向别方面寻求。是因为没有弹药武器吗?诗中说的很明白“横排各舰珠累累,有炮百尊枪千支,亦有弹药如山齐”。是因为士气不振吗?诗作者虽没有明确的解答,却通过士兵形象的塑造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首诗中,描写士兵的只有两句诗,即“两军雷动欢声驰”、“两军雨泣咸惊疑,已降复死死为谁?”第一句是写投降后士兵情绪的场面,后一句是写丁汝昌死后士兵的反映,了了数笔,却活画出他们的性格特征。投降本是耻辱之极的事情,但他们却因由此保住了性命而欢呼;丁汝昌的死乃是对自己投降的全部否定,但无一点民族意识、无一点耻辱感的士兵,只会因失去将军而悲痛,却一点也不理解他既然保住了性命又为何去死,以致于“成惊疑”,打听着“他为谁死了呢?”正是士兵的奴性导致了最后的投降,导致了丁汝昌的死。也证明了他的论点:即使有好的将领,好的武器,无好的士兵,同样要失败;要投降,将领只能自杀,武器只能助敌,因此,提高人的素质就成了他这篇诗歌的主旨,体现了他的维新思想。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白描手法,作者在诗中没有插入一句评论,只是通过客观的、形家的、不动声色的描绘,通过塑造的形象与描绘的情景表现了他的思想与感情。例如,降将军与士兵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丁汝昌深深的哀怜,对士兵“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体现了他的维新主张。对丁汝昌回国时情景的描写,通过“白幡飘飘丹旐垂”,“回视龙旗无孑遗”的对比描写,流露出了深深的哀痛、凄凉之情,既是对丁汝昌的悼念,也是对威海水师的哀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