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渊博,通晓古今。语本《孔子家语・卷三・观周》。
孔子谓[1]曰:“吾闻[2]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3]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𫗴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1]南宫敬叔:孔子弟子,孟僖子之子,春秋鲁人,生卒年不详。
[2]老聃:李耳,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
[3]往:前往拜访。
“博古通今”原作“博古知今”。“博”、“通”都有见识广大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对于古今之事都能通晓,学问自然十分渊博。《孔子家语・卷三・观周》中记载著孔子曾对弟子南宫敬叔称赞老子,说老子的学问渊博,通晓古今,又明白礼乐的源流演变,明白道德的道理,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便要弟子驾车,前往拜访老子,向他请教礼乐之事。后来“博古通今”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学问渊博,通晓古今。
语义学问渊博,通晓古今。褒义。
类别用在“学识广博”的表述上。
①我才疏学浅,怎当得起博古通今的赞赏。
②这位老先生阅历广泛,是个博古通今的人。
③井底之蛙也自称博古通今,真是贻笑大方。
④他的学问渊博,不愧是博古通今的历史学家。
⑤老陈博古通今,说话时总是引经据典,让人无法反驳。
⑥王老师博古通今,上课时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⑦由于李教授少年时勤奋好学,如今才能成为一个博古通今的学者。
出处:《晋书・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例子: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正音:“通”,读作“tōng”,不能读作“tòng”。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辨析:“博古通今”和“博学多才”;都含有“学问渊博;知识丰富”的意思。但“博古通今”偏重在通晓古今之事;“博学多才”泛指学问广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谜语: 古今通 (谜底:博古通今)
拼音: bó gǔ tōng jīn
注音: ㄅㄛˊ ㄍㄨˇ ㄊㄨㄥ ㄐㄧㄣ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茹古涵今 博览古今 见多识广 真才实学 满腹经纶
反义词: 才疏学浅 不学无术 孤陋寡闻 胸无点墨 浅见寡识 菲才寡学 寡见少闻
①. 多,广,大。 如: 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
②. 知道得多。 如: 博古。
③.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 如: 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④.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 如: 博奕。赌博。
①.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 如: 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
②. 古体诗的简称。 如: 五古(五言古诗)。七古(七言古诗)。
③. 姓。
①.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如: 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②. 懂得,彻底明了。 如: 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③. 传达。 如: 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
④. 往来交接。 如: 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
⑤. 普遍、全。 如: 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
⑥.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 如: 通奸。私通。
①. 现在。 如: 今天。今生。今世。今番(这次)。古为今用。今是昨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