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捺、横、点、点、撇、横

①众人,大家。

②全,都。

③古同“签”。


副词

◎(会意。从亼,从吅,从从。亼( jí ),集合。吅( xuān )、从,都表示人多。本义:皆,咸) 同本义。

all;

佥,皆也。 —— 《说文》佥曰:“于,鲧哉!” —— 《书·尧典》

佥言(皆云;都说)

代词

◎众人;大家。

the whole;

佥荅何忧。 —— 《楚辞·天问》。注:“众也。”佥,夥也。 —— 《方言十二》

佥言(众人的意见);佥望(众望);佥谋(众人筹划);佥议(众人公开评议)

名词

◎连枷,打谷的农具 flail《方言》“佥”郭璞注:“今连枷,所以打谷者。”

动词

1.用同“签”。签署。

sign;

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 —— 《三国演义》

佥押(在文书上签名画押表示负责);佥押房(官员批阅公文,签字画押的地方。现称办公室);佥解(签署押解);佥票(签票);佥名(签名);佥判(签判;签名并作判词);佥尾(在文书末尾签名表示负责)

2.调动官职,多指升职。

transfer;

除佥杭州判官。 —— 《清平山堂话本》

3.辅,辅助 。

assist;

佥赞(协助);佥坐(陪坐)


〔佥〕字拼音是(qiān),部首是人部,总笔画是7画

〔佥〕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亼、𭕄、一”,五行属木。

〔佥〕字造字法是会意。从亼,从吅,从从。亼( jí ),集合。吅( xuān )、从,都表示人多。本义是皆,咸。

〔佥〕字仓颉码是OMFM,五笔是WGIF86,WGIG98,四角号码是80109,郑码是ODBV,中文电码是0286,区位码是5761

〔佥〕字的UNICODE是U+4F6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325,UTF-32:00004F65,UTF-8:E4 BD A5。

〔佥〕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738

〔佥〕字异体字是㑒、僉

字源字形

佥(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佥(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佥(简·秦·龙岗) 秦 简 龙岗

佥(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佥(石经·汉·熹平石经)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佥(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佥(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佥(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佥(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佥(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佥(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宋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佥(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佥(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頁碼166頁,第2字續丁孫

僉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以為字從「亼」,從「吅」,從「从」。「亼」訓「三合」,「从」從二人,「吅」從二口,「人各一口,二人二口,二口相合,故为僉也。二口犹言多口,不必限于二也。」

《說文新證》:「戰國金文字形為美術字,加了繁飾,其本形从亼、从吅、从从。楚文字或亼形簡化為宀形,下加甘形;或不加亼。林義光《文源》以為字『从亼、从吅、从从。亼即口字,兄象人言,二兄合一口,與皆同意。』案:其實『亼』為倒口形為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的現象,但是到戰國時代,『亼』已經漸漸有了類似『集合』的意義,因此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以為『僉,从㒭、从亼,會皆同之意。』似較合理。」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反切七占反頁碼414頁,第2行,第2字述

僉皆也。從亼,從吅,從从。《虞書》曰:「僉曰伯夷。」

臣鍇曰:「僉曰,衆共言之也;亼,集也;从,相從也。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下反切七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888頁,第4字許惟賢第394頁,第7

僉皆也。

《釋詁》曰:僉咸胥皆也。

从亼。从吅。从从。

吅,驚嘑也。从,相聽也。七廉切。七部。

《虞書》曰:

虞當作唐。

僉曰伯夷。

《堯典》文。

僉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29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428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334頁
4說文校箋第212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204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727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27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857頁,第3字
9說文集注第1067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30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210頁,第15字
12說文注箋第167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5419頁【補遺】第16798頁
14通訓定聲第487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436頁【崇文】第1741頁
16說文句讀第652頁
17說文新證第43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五冊,第384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524頁,第1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6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15頁,第27

標點整理本: 第40頁,第21

古文: 𠑲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千廉切,音籖 —— 皆也、咸也、衆共言之也。《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又,揚子《方言》:自山而東,五國之郊曰僉。

又,連枷亦曰僉,打穀具也。

《總要》:亼部僉从亼、吅、从,會意 —— 合集衆口,詢謀相从之義。

注解

〔僉〕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僉〕字拼音是qiān,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亼、吅、从

〔僉〕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ān] ⑴ 皆、全部。《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孔穎達•;正義:“僉,皆也。”《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張裔傳》:“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⑵ 眾人﹑大家的代稱。《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⑶ 姓。如明代有僉陽。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all, together, unanimous ganz, alle tous, ensembl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