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竖、横折、横、横、横折钩、竖、横

①环绕,四周拦挡起来。~攻。~城。突~。解~。

②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巾。~墙。~裙。

③四周。外~。周~。

④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


动词

1.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2.同本义。

enclose; surround;

囗,回也,象回币之形。 —— 《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围,裹也。 —— 《广雅·释诂四》范围天地之化。 —— 《易·系辞上》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 —— 《周礼·考工记·庐人》

围堑(围绕营垒的壕沟);围圆(圆形围墙);围地(四周山川环绕,形势险峻的地方);围屏(屏风);围落(篱笆,栅栏)

3.包围。

encompass; surround;

秦之围 邯郸。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兵围邯郸。 —— 《史记·魏公子列传》江都围急。 ——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四面围住。 —— 《广东军务记》

围歼;围守(包围监守);围取(包围夺取)

4.防守。

defense;

围,守也。 —— 《说文》围不言战。 —— 《公羊传·庄公十年》

围落(藩篱。借指防卫)

5.通“违”。违背;离开。

violate; leave;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 —— 《管子·形势》则王以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 —— 《商君书·徕民》

名词

1.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

defensive wall surrounding village;

敕军营更筑严围。 —— 《三国志》

2.打猎的围场;围猎。

exclosure;

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 —— 《隋书》

3.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forbidden zone;

今皇上巡幸曰围,取巡狩义。 —— 俞正燮《癸巳存稿》

4.围田。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

low-lying paddy fields;

5.区域。

area;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 《诗·商颂·长发》

6.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 。

peripher;

四围都是花。

7.包围圈。

ring of encirclement;

外围合。 ——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即撤围。

8.姓。

量词

1.用于四周有围栏或可用以围裹的东西。

一围玉带。

2.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

十围;腰阔数围;大树絮之百围。


〔围〕字拼音是(wéi),部首是囗部,总笔画是7画

〔围〕字是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韦”,五行属土。

〔围〕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是环绕。

〔围〕字仓颉码是WQS,五笔是LFNH,四角号码是60527,郑码是JDBY,中文电码是0953,区位码是4607

〔围〕字的UNICODE是U+56F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260,UTF-32:000056F4,UTF-8:E5 9B B4。

〔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728,属常用字

〔围〕字异体字是囗、圍、𪢫

字源字形

围(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围(金文·春秋·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围(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简 包山

围(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围(石经·汉·熹平石经)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围(传抄·魏·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围(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围(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围(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围(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围(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围(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頁碼203頁,第12字續丁孫

圍守也。从囗韋聲。

承培元廣答問疏證:「『囗,回也,象回币之形』,『圍,守也』(此攻圍正字),義本相別,今有圍,無囗,圍兼二義。」按:甲骨文、金文像人圍攻或圍守城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于歸反頁碼518頁,第6行,第1字述

圍守也。從囗韋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111頁,第4字許惟賢第490頁,第9

圍守也。从囗。韋聲。

羽非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守也,不放也,圍城,别言;囗,不必守,通言。「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京氏《易》作「犯違」,訓對抗,亦通。

與囗實一字。

範囗。圍守。

白话解释

围,城池防御。字形采用“囗”作边旁,采用“韋”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止、聲。止像左腳掌,像右腳掌,都屬象形,在此表示眾人;,像四周封閉包圍的樣子,在此表空間。二者相合,可會以包圍的意思。另一形作,在空間裡多了,以示被圍之人。金文第一例,止、二字填實,外增字,可會以被包圍的意思,構形為從止、聲。第二例,顯然承自甲文第二例。第三例二止分別置於其內之上下,以示包圍之義,再加於外,以表其聲。戰國文字二例,應承自金文第三例。篆文作,和金文全同,承自於彼,當可確信。隸書、楷書之形都沿篆文以定體。自金文第三例以下,都是從韋、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圍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00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513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398頁
4說文校箋第257頁,第6字
5說文考正第249頁,第6字
6說文今釋第885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54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32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30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57頁,第27字
11標注說文第254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043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6442頁【補遺】第16945頁
14通訓定聲第222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534頁【崇文】第2133頁
16說文句讀第814頁
17章授筆記第268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六冊,第156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618頁,第1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囗部

武英殿刻本: 第508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220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51頁,第14

古文: 囗

《唐韻》:羽非切;《集韻》:于非切,𡘋音韋。《說文》:守也。

又繞也。《易・繫辭》:範圍天地而不過。【註】周備也。範,如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

又,《詩・商頌》:帝命式于九圍。【註】分天下爲九處,若規圍然。

又,環也。《周禮・夏官・環人》〔註〕:環猶圍也,主圍賔客,任器爲之守衞。

又,遮取禽獸。《禮・曲禮》:國君春田不圍澤。【註】春育之時,不合圍盡收之也。又,〈王制〉:天子不合圍。【註】言不四面圍之也。

又,環繞攻城。《春秋提要》〔註〕:環其城邑曰圍。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禬禮哀圍敗。【註】謂其國見圍入,而國被禍敗也,喪失財物,則同盟之國會合財貨歸之,以更其所喪也。

又,《韻會》:五寸曰圍,一抱曰圍。《莊子・人閒世》: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散木也無所用,故壽。

又,縣名。《後漢・郡國志》:圍縣,屬涼州武威郡。

又,與韋通。《前漢・成帝紀》:大風拔木,十韋以上。

又,與衞通。《管子・地員篇》:山藜葦芒,羣藥安聚,以圍羣殃。【註】圍同「衞」。

又,《唐韻》、《集韻》𡘋于貴切,音謂 —— 繞也。

注解

〔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囗部

〔圍〕字拼音是wéi,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韋

〔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éi] ⑴ 见“围”。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surround, encircle, corral einkreisen, umzingeln, umwickeln, umgeben, umzäunen (V)​, rundum, rundherum, herum, ringsrum, ringsherum (Präp) entourer, encercler, cerne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