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横、竖、横、点、竖、横折、横、竖、横、点

①古時對動物的通稱。如:大蟲;長蟲。《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集韻•東韻》:“蟲,李陽冰曰:裸毛羽鱗介之總稱。”

②昆蟲。《詩•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③蟲災。《舊唐書•高宗紀下》:“是歲,天下四十餘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

④喻指具有某種特點或嗜好的人。如。懶蟲;網蟲。

⑤地名。春秋鄭國邑名。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左傳•昭公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

⑥姓。《通志•氏族略五》:“蟲氏,漢功臣曲成侯蟲達。”


名词

1.會意。从三蟲,本義是動物的總名,古時包括人在內,都可以“蟲”稱之。後詞義縮小,主指昆蟲,但老虎還可稱“大蟲”。

2.同本義。

insect;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 《說文》風爲蟲。 —— 《孔子家語·執轡》煩氣爲蟲。 —— 《淮南子·精神》禽獸蟲蛾。 —— 《列子·黃帝》蟲飛薨薨。 —— 《詩·齊風·桑柔》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人民不勝蟲蛇。 —— 《韓非子·五蠹》肉腐出蟲。 —— 《荀子》

蟲豸(昆蟲;蟲子);蟲蛭(小蟲子);蟲天(百蟲能各自適應所處的環境);蟲吊(蟲聲。其聲悽切,有如弔問);蟲出(人死後數日則屍體生蟲。喻死後不得入土安葬)

3.古代泛指所有的動物。

animal;

蛟蟲死。 —— 《呂氏春秋·覽冥》

長蟲(大蟲。方言。指老虎);蟲蝦(指魚蝦);蟲蝨(泛指蛀蟲);蟲網(謂蜘蛛佈網)

4.蟲災 。

plague of insects;

蟲霜水旱(指農田的四大害);蟲妖(蟲類造成的災害。多指蝗災)


〔蟲〕字拼音是(chóng),部首是虫部,总笔画是18画

〔蟲〕字是品字结构,三叠字 (三角三叠字),可拆字为“虫、䖵”。

〔蟲〕字仓颉码是LILII,五笔是JJJU,四角号码是50136,郑码是IA

〔蟲〕字的UNICODE是U+87F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4802,UTF-32:000087F2,UTF-8:E8 9F B2。

〔蟲〕字异体字是虫、𧈰、𧑉

字源字形

蟲(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简 包山

蟲(简·楚〔战国〕·郭店) 楚〔战国〕 简 郭店

蟲(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蟲(传抄·魏·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蟲(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蟲(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蟲(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蟲(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蟲(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蟲(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蟲(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蟲(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直弓切頁碼448頁,第18字續丁孫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从三虫。凡蟲之屬皆从蟲。

王筠釋例:「案:虫、䖵、蟲同物即同字。如古文以屮為艸之比。小蟲多類聚,故三之以象其多;兩之者,省之也;一之者,以象其首尾之形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直弓切頁碼1055頁,第2行,第1字述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從三虫。凡蟲之屬皆從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直弓切古音第九部頁碼2702頁,第1字許惟賢第1176頁,第2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

有舉渾言以包析言者。有舉析言以包渾言者。此蟲豸析言以包渾言也。蟲者,蝡動之緫名。前文旣詳之矣。故衹引《爾雅・釋蟲》之文。豸者,獸長脊行豸豸然欲有所伺殺形也。本謂有足之蟲。因凡蟲無足者其行但見長脊豸豸然,故得叚借豸名。今人俗語云蟲豸。詩。溫隆蟲蟲。《毛傳》曰:蟲蟲而𤍠也。按蟲蟲葢融融之叚借。《韓詩》作烔。許所不取。

从三虫。

人三爲眾。虫三爲蟲。蟲猶眾也。直弓切。九部。

凡蟲之屬皆从蟲。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國語》「器不彤鏤」,賈子《新書》作「器不蟲鏤」;揚子「彫蟲篆刻」亦彤之借。蟲古音如彤,故假借耳。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虫,像盤曲昂首吐信之蛇,屬象形。戰國文字第一例,以線條表現三蛇之形,第二例則已隸化。篆文作,最像三蛇之聚合。隸書、楷書之形,承於篆文之以定體。蟲由三虫聚合,會以為動物的總名,又和虫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

蟲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87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144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851頁
4說文校箋第596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532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973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31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629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834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54頁,第19字
11標注說文第572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471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3061頁【補遺】第17965頁
14通訓定聲第161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178頁【崇文】第4709頁
16說文句讀第1948頁
17說文新證第898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560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十冊,第92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1235頁,第5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27頁,第16

同文書局本: 第1098頁,第16

標點整理本: 第1072頁,第31

《唐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正韻》:持中切,𡘋音种。《說文》:从三虫,象形,凡蟲之屬皆从蟲。《大戴禮》: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外骨、內骨,郤行〔即「卻」行〕、仄行、連行、紆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胷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爲雕琢。《大戴禮》:二九十八,八主蟲,故蟲八月化也。《荀子・勸學篇》:肉腐出蟲。

又,《詩・大雅》:蘊隆蟲蟲。【傳】蟲蟲而熱也。

又,桃蟲,鳥名。《詩・周頌》:肇允彼桃蟲。【傳】桃蟲,鷦也,鳥之始小終大者。

又,《書・益稷》:華蟲作繪。【孔註】雉也。

又,地名。《左傳・昭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三月。【註】蟲,邾邑。

又,書名。〈魏志〉〔裴松之註〕:邯鄲淳善《蒼》、《雅》蟲篆。

又,姓。《前漢・功臣表》:曲成侯蟲達。

又,直衆切,音仲 —— 與蚛同,蟲食物也。

又,《集韻》:徒冬切,音彤。《爾雅・釋訓》:爞,董也(爞爞,薰也)。爞,或作蟲。《羣經音辨》:蘊隆蟲蟲,蟲字又音徒冬切。

《韻會》:俗作虫,非。

卷目:考證・申集中 部首:虫部

愛日堂藏本: 第637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68頁,第51

《大戴禮》八主蟲,故蟲八月。

謹照原文八主蟲改八主風,風主蟲。

《爾雅・釋訓》爞爞董也。

謹照原文改爞爞薰也。

注解

〔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蟲〕字拼音是chóng,品字结构,可拆字为虫、䖵

〔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óng] ⑴ 古時對動物的通稱。如:大蟲;長蟲。《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集韻•東韻》:“蟲,李陽冰曰:裸毛羽鱗介之總稱。”⑵ 昆蟲。《詩•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⑶ 蟲災。《舊唐書•高宗紀下》:“是歲,天下四十餘州旱及霜蟲,百姓饑乏,關中尤甚。”⑷ 喻指具有某種特點或嗜好的人。如⑸ 地名。春秋鄭國邑名。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左傳•昭公十九年》:“宋公伐邾,圍蟲。”⑹ 姓。《通志•氏族略五》:“蟲氏,漢功臣曲成侯蟲達。” [zhòng] ⑴ 蟲咬。《廣韻•送韻》:“蟲,蟲食物。” [tóng] ⑴ 〔蟲蟲〕後作“爞爞”。熱氣蒸人的樣子。《詩•大雅•雲漢》:“旱既大甚,蘊隆蟲蟲。”

国语辞典

1.昆虫的总称。

2.古代对动物的通称。如老虎称为“大虫”,蛇称为“长虫”。

3.轻蔑他人的言语。

懒虫、可怜虫。

4.姓。如汉代有虫达。

两岸词典

1.虫子。

虫害、虫灾、杀虫剂。

2.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贬斥、轻蔑或谐谑意)。

害人虫、应声虫、糊涂虫、书虫。

3.姓。

翻译

worms; insects Insekt, Wurm (S, Bio)​, Wurm (S, Bio)​, Chong (Eig, Fam)​, Radikal Nr. 142 = Wurm, Insekt (S) insecte, ve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