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同“曾”。
②隶楷通行字形、日本新字体。
〔曽〕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ēng、céng),部首是日部,总笔画是11画。
〔曽〕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丷、𭥫”或“𬎿、日”。
〔曽〕字仓颉码是CWA,五笔是ULJF,四角号码是80606,郑码是UDKK。
〔曽〕字的UNICODE是U+66F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365,UTF-32:000066FD,UTF-8:E6 9B BD。
〔曽〕字异体字是曾。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二上反切昨稜切頁碼第35頁,第7字續丁孫
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
楊樹達《釋曾》:「曾从曰,从𡆧,从八,盖口气上出穿𡆧而散越也。……口气上出穿𡆧而散越,故訓為語之舒。」于省吾《釋𬎿》:「𬎿即曾之初文。……古文曾字無从𡆧从曰者,許說失之。」
《說文新證》:「朱芳圃以為即甑的初文。金文因作為國名,所以在下部加『口』形;又兩耳與器體分離,『口』形中加飾筆作『甘』形,遂為後世所本。」
卷别卷三反切前増反頁碼第114頁,第6行,第1字述
辭之舒也。從八,從曰𡆧聲。
臣鍇按:《詩》曰:「曾是掊克。」緩气言之,故曰舒。
卷别卷二上反切昨棱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193頁,第1字許惟賢第85頁,第7字
䛐之舒也。
《曰部》曰:,曾也。詩不畏明,胡莫懲。毛,鄭皆曰:,曾也。按曾之言乃也。詩曾是不意,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是莫聽,《論語》曾是以爲孝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皆訓爲乃則合語氣。趙注《孟子》曰:何曾猶何乃也。是也。是以㬱訓爲曾。㬱不畏明者,乃不畏明也。皇侃《論語》疏曰:曾猶嘗也。嘗是以爲孝乎。絶非語氣。葢曾字古訓乃。子登切。後世用爲曾經之義。讀才登切。此今義今音。非古義古音也。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絫之意。則曾層皆可讀矣。
从八。从曰:
从八者,亦象氣之分散。
𡆧聲。
𡆧者,囱古文。囱在九部。此合韵之理也。昨棱切。六部。昨當爲作。
朱一乃,古讀仍,故通。
朱二後作怎,曾經當作嘗,雙聲,故轉用耳。
錢一古乃讀如仍,仍、曾同部,故曾得訓乃,曾訓嘗,雙聲假借,曾祖,曾孫之曾,即層字之借,俗作怎。
周二古讀如仍,仍、曾同部,故曾訓乃。曾、嘗雙聲相假借,何曾,何嘗也,曾祖,曾孫字即層字。(今作怎)。
曾,虚词中表示舒缓语气的助词。字形采用“八、曰”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甲骨文「曾」作,為「甑」的初文,下像炊器箅孔,上像炊氣上出。金文〈中甗〉「使于曾」,猶承甲骨文構形作
,後因假借為方國名,轉注為「曾」字,保留其本義,其下添加「口」形作
,或於更添短橫作「曰」作
,後為篆文所本。「曾」本像炊器之飯甑,上如鼎,下如鬲,上盛飯,下盛水,中置竹箅,用以蒸食。「田」、「
」形正像蒸飯之「飯箅」。且因「甑」不能單用,須架在釜或鬲上,從「曾」的字多有累加、增益的意思。後來「曾」再次被假借作語氣詞,故轉注為從「瓦」、「曾」聲的「甑」字,保留其本義。《說文‧八部》:「曾,詞之舒也。从八、从曰,
聲。」《說文》認為由曰、八,會合氣從口出,以
為聲符,表示音讀,本義是表示舒緩之語氣詞。在六書中屬於異文形聲兼會意。實則「曾」是「甑」的本字,本義是古代炊器的飯甑。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4頁,第6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2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92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6頁,第7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9頁,第1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38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2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61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15頁,第1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6頁,第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5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64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960頁【補遺】第16274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74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0頁【崇文】第43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6頁 |
17 | 說文新證 | 第81頁,第1字 |
18 | 章授筆記 | 第55頁,第5字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626頁,第2字 |
20 | 古字釋要 | 第102頁,第4字 |
卷别 :正文・辰集上 部首:曰部
武英殿刻本: 第120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503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450頁,第12字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𡘋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𡆧聲。《九經字樣》:曾从𡆧。𡆧,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𡘋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
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𤰞之意耳。
又,《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
又,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又,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又,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𡘋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曰部。
〔曾〕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ēng、cé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丷、𭥴、;、八、𭥴,五行属金。
〔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ēng] ⑴ 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⑵ 同“增”,增加。⑶ 竟,简直,还( hái ):“以君之力~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⑷ 姓。㈡ [céng] ⑴ 尝,表示从前经历过⑵ 同“层”,重( chǒng )。
already; sign of pas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