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撇、竖、横折、横、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撇

①有花纹的石头。

②被冲荡而出:“奇舟之鱼,~而失水,则蚊能苦之”。

③振荡:“回猋肆其~骇兮”。

④广大:“玄玄至~而运照”。


名词

1.有花纹的石头。

figured stone;

砀,文石也。从石,昜声。 —— 《说文》梁国砀。 —— 《汉书·地理志》。注:“山出文石,在今河南归德府。”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 李白《丁都护歌》

芒砀(形容山石大而多);砀基(用有花纹的石头造的墙基)

2.砀山(山名),在安徽省砀山县东南。

Dang Mountain;

副词

◎突然。

suddenly;

肱砀骇以奋肆。 —— 马融《长笛赋》。注:“突也。”

砀骇(突然跌起)


〔砀〕字拼音是(dàng),部首是石部,总笔画是8画

〔砀〕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石、𠃓”,五行属火。

〔砀〕字仓颉码是MRNSH,五笔是DNRT,四角号码是17627,郑码是GYOD,中文电码是4307,区位码是7724

〔砀〕字的UNICODE是U+780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720,UTF-32:00007800,UTF-8:E7 A0 80。

〔砀〕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887

〔砀〕字异体字是碭、𡼍、𡾕

字源字形

砀(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砀(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砀(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砀(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下反切徒浪切頁碼311頁,第17字續丁孫

碭文石也。从石昜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八反切度浪反頁碼775頁,第1行,第1字述

碭文石也。從石昜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下反切徒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794頁,第1字許惟賢第784頁,第5

碭文石也。

《地里志》。梁國碭縣。山出文石。應劭云:碭山在東。師古云:山出文石,故以名縣也。按以碭名山。又以碭名縣。本爲文石之名。

从石。昜聲。

徒浪切。十部。

碭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615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777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594頁
4說文校箋第398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373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34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229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63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98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243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386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320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9335頁【補遺】第17417頁
14通訓定聲第3520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806頁【崇文】第3221頁
16說文句讀第1279頁
17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27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893頁,第4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石部

武英殿刻本: 第1996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833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793頁,第1

《唐韻》、《正韻》:徒浪切;《集韻》、《韻會》:大浪切,𡘋音宕。《說文》:文石也。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又,芒碭,山名。《前漢・高帝紀》:隱芒碭山澤閒。【應劭註】芒屬沛,碭屬梁。又,《水經注》:仙者涓子、主柱,𡘋隱碭山得道。

又,沆碭,白氣貌。《前漢・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蕭殺。

又,過也。揚雄〈甘泉賦〉:回猋肆其碭駭兮。馬融〈長笛賦〉:犇遯碭突。

又,碭,溢也。《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註】謂碭溢而失水也。

又,《正韻》:待朗切,音蕩。又,《集韻》:徒郎切,音唐 —— 義𡘋同。

注解

〔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石部

〔碭〕字拼音是d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石、昜

〔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àng] ⑴ 见“砀”。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brilliantly colored stone with veined patterns in it Dang (Eig, Fam) pierre veinée, (nom géogr.)​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