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横、竖、撇、点、撇、点、撇、点、横、竖、撇、点、横、撇、捺

1.拼音fán。

2.笼子:~ 笼(关鸟兽的笼子, 喻不自由的境地)。

3.篱笆:~ 篱(喻对事物的限制)。

4.纷杂的样子:“~ 然淆乱”。

5.姓。


〔樊〕字拼音是(fán),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15画

〔樊〕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棥、大”,五行属木。

〔樊〕字造字法是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是篱笆。

〔樊〕字仓颉码是DDK,五笔是SQQD86,SRRD98,四角号码是44804,郑码是FOFG,中文电码是2868,区位码是2314

〔樊〕字的UNICODE是U+6A0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7146,UTF-32:00006A0A,UTF-8:E6 A8 8A。

〔樊〕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888,属次常用字

〔樊〕字异体字是棥、𤕩

字源字形

樊(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樊(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樊(金文·西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樊(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樊(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樊(简·秦·放马滩) 秦 简 放马滩

樊(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樊(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樊(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樊(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樊(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樊(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樊(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附袁切頁碼80頁,第14字續丁孫

𤕩

𤕩鷙不行也。从𠬜从棥,棥亦聲。

段玉裁改「鷙」為「騺」。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復喧反頁碼223頁,第5行,第2字述

𤕩鷙不行也。從𠬜,棥亦聲。

臣鍇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附袁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416頁,第5字許惟賢第187頁,第14

𤕩驇不行也。

驇各本譌驇。《馬部》曰:驇,馬重皃。驇不行,沈滯不行也。《毛詩》。折桺樊圃。借爲棥字。荘子。澤雉畜乎樊中。樊,籠也。亦是不行意。

从𠬜棥。

會意。

棥亦聲。

附袁切。十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云樊籬。

白话解释

樊,被羁绊而不能行走。字形采用“、棥”会义; “棥”也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或作「」,從二木,中像交錯的樣子。意即樹與樹之間,用繩索或枝條編織交錯圈圍起來,即圍籬。金文又有增「」的「」字,成為從、棥聲的構形。「」為雙手向外援引攀爬,則「」即攀爬圍籬的樣子,而此字形為篆文所本。隸書及楷書則將「」連筆成「大」,已失雙手攀爬之意。在六書中,「棥」()屬於會意附加實像,「樊」()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60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227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80頁
4說文校箋第111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104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370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63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48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4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6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110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820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248頁【補遺】第16478頁
14通訓定聲第3007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229頁【崇文】第913頁
16說文句讀第315頁
17說文新證第176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121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三冊,第211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286頁,第2字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09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549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495頁,第15

《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作,鷙不行也。从廾、从棥。【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廣韻》:樊,籠也。《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樊中。

又,通棥。《詩・小雅》止于樊,《說文》作棥。孫炎曰:樊圃之樊也,謂樊籬。《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樊,睹一蟬得美䕃而忘其身。

又,紛雜貌。《莊子・齊物論》:樊然殽亂。又,國名。《詩・大雅》:生仲山甫。【毛傳】仲山甫,樊侯也。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樊。

又,姓。《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

又,《正韻》:符艱切 —— 義同。

又,通鞶。《周禮・春官・巾車》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錫樊纓。【鄭註】鞶,馬大帶也。步干切,與鞶通。《左傳》作曲縣繁纓。

又,高誘曰:扶萬切,音飯 —— 樊桐,山名。《淮南子・地形訓》: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

又,叶汾沿切,讀若楩。左思〈贈妹〉詩:才麗漢班,明朗楚樊;默識若記,下筆成篇。白居易〈中隱〉詩:大隱住朝市,小隱住丘樊;不如作中隱,隨月有俸錢。〇【按】《說文》廾部收樊,下不从大,今誤入。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317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652頁,第32

《周禮・春官・巾車》玉路,錫樊纓。

謹照原文錫樊纓改鍚樊纓。

《鄭註》鞶,馬大帶也。步干切,與鞶通。《左傳》作曲縣繁纓。

謹按步干切以下非鄭註也。謹照原文改鄭註樊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

注解

〔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樊〕字拼音是fá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棥、大,五行属

〔樊〕字造字法是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是篱笆。

国语辞典

1.关鸟兽的笼子。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2.篱笆。

《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汉•毛亨•传:“樊,藩也。”

3.姓。如唐代有樊宗师。

◎搭篱笆围绕保护。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十首之十:“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鱼网盖樱桃。”

两岸词典

1.关鸟兽的笼子。

樊笼、樊中。

2.〈书〉篱笆。

樊篱。

3.姓。

翻译

a railing; a fence an enclosed place haie, clôtur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