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


孔子评诗标准。语出《诗·鲁颂·駉》,原意为不坏,不错。孔子欣赏“诗无邪”一语,表明了他对这首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肯定;且以之作为《诗三百》的总评价,则另有深意。此诗共分四章,分别用“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思无邪”四个回环递进的句式作为各章之间的内在层次。孔子为何独取“思无邪”作为《诗三百》的评价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说:“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这是比较符合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看法的。

“思”,有人作虚字解;有人作实字解,均可通。“无邪”亦有二义:一、《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释“无邪”为“归于正”,意即内容纯正、符合礼教的诗可称之为“无邪”。二、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诚,即真诚,既指诗的思想感情,也包含着合乎礼义的道德内容。此二说,均符合孔子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之本意。然孔子用“思无邪”来概括全部《诗经》的思想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诗经》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封建礼教歌功颂德之“美”诗,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抨击封建德政之“刺”诗,更有不少是描写男女爱情的诗,岂可一概而论,统称之为“无邪”呢?“思无邪”说,主张诗歌艺术的美善统一,强调社会作用,有积极意义;然以“止乎礼义”来限制诗歌创作,乃是消极有害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