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可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文害辞”,就是以个别字眼割裂全句的意义,结果失之断章取义;“以辞害志”,就是以辞句的表面意义歪曲其内在思想,必然有背诗之本意。因此,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意”是批评家的想法;“志”是诗人的志趣。怎样才能使批评家的想法准确无误地符合于诗人的志趣呢?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批评家只有注重于自身的人格修养,并能具体运用“知人论世”※的客观的批评方法,才能“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避免断章取义,掌握作品的实际内容,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因此,对这三者都不能作孤立的解释。在文学批评史上,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代有分歧,即:主观说,就是把“意”解释为批评家主观之意,如赵歧在《孟子注疏》中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客观说,即把“意”理解为诗人本人之意;如吴淇在《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中说:“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两种说法,自不无道理;但若离开了“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乃不免如鲁迅所批评的,“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