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信,辞欲巧


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艺术内容真实与形式完美相统一的理论。语出《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这话不一定是孔子说的,其原意是指人的外表与内心的真实感情一致,言辞应该准确地表达思想。这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要求。后来加以引申用以评论文学作品,要求其内容真实可信,文辞华美新巧。情信与辞巧的统一观,与孔子提倡的“志足言文”、“文质彬彬”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其对后世的文论家、美学家有着深远影响。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篇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显然,这些言论,是对儒家美学关于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