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诗歌教育感化作用的论述。语出《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所谓《关雎》后妃之德,纯然是附会之说,但由此引出诗歌的教育感化作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风,含有二义:一曰“风”,应训讽也;二曰“教”,即教诲也。诗能教育感化臣民,就像风吹动万物一样,是自然的,普遍起作用的。显然,这是对孔子“事父事君”※说的一个发展。但《毛诗序》在强调诗的教育感化作用时,把诗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工具,应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乃是明显的阶级局限。不过,《毛诗序》还说:“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其风教之风包含着讽刺上政之意,提倡风教于客观上也有利于诗歌反映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