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论述。语出《周易·系辞上》:“通变之谓事”,“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又,《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对客观事物不断变化革新规律的见解。刘勰据此应用于文学理论领域,加以发挥,赋予新意。其《文心雕龙·通变》云:“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接着以文学史上的具体作品为例,说明文学发展有“矩式”、“影写”、“顾慕”、“瞻望”继承的一面,又有创新变化的一面,因而主张“体必资于故实”,“数必酌于新声”。文体要借鉴前代的典范作品,表现手法与技巧应力求创新。刘勰还认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方法、途径应该是“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还要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依据作者的感情气质的不同把握文学的通变关系,“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刘勰所说的“通变”有二层意思:一是通古变今,即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二是通体变文,即掌握文章体制规范,变化文意与文辞,使文学不断推陈出新,不落窠臼。刘勰继承了《周易》的“通变”观,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继承和革新,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深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