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刘勰关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理论。语出《列子》: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钟能从俞的琴声里听出所表达的心意,称为“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借之说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理论。

刘勰认为公允而恰当的评价文学作品是不容易的,因为“音实难知,知实难逢”。其主要原因是,从客观上说,“文情难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复杂多样。从主观上看,往往“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但作品本身是有客观标准的,可以评价的。关键在于批评家须掌握文学创作的特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知音》指出:“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又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那么,怎样具体进行评价呢?对此,刘勰提出了全面考察文学作品的“六观”说,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此一三五项属作品内容,二四六项属作品形式。刘勰认为作家创作,应先有内容,然后通过形式表现出来,而批评家评价作品,只能通过艺术的形式,深入作品的内容。他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批评家只要认真阅读,溯流寻源,作品的情理不论怎样幽深,也一定能够看清。

刘勰在《知音》篇探讨评价作品所以困难的原因,提出评价作品应有的态度和修养,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的方法,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无论在当时和今天,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是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