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官扬州推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翰林院侍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王五、吴谦狱失察,罢官里居。他的诗文著述有《渔洋山人诗集》、《渔洋山人续集》、《蚕尾集》、《南海集》、《雍益集》、《渔洋山人文略》、《渔洋山人精华录》(诗选集)等,笔记、诗话著述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渔洋山人著述》本收录其诗文、笔记、诗话著作三十八种,《带经堂集》收录其诗文较全,但不收笔记、诗话等。《清史稿》卷二六六有传。渔洋论诗,独主神韵,这是以诗歌意境为中心的美学主张,即追求诗歌冲淡、清奇的风貌与含蓄隽永的意境。神韵说※是王士禛诗论的中心,但他的论诗主张曾有过三次变化,也是事实。王士模的弟子俞兆晟《渔洋诗话序》记作者晚年自述语云:“吾老矣,还念平生,论诗凡屡变……少年初筮仕时,唯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入吾室者,俱操唐音,韵胜于才,推为祭酒……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良由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耳目为之顿新,心思于焉避熟……既而清利流为空疏,新灵寝以佶屈,顾瞻世道,怒焉心忧,于是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唐贤三昧》之选,所谓乃造平淡时也,然而境亦从兹老矣。”这种变化是清初诗风变化的反应,从中也可见王士禛对清初诗坛的影响。至于神韵说提出的时间,在渔洋著述中今已难以考见,仅知他宦游扬州时,选唐人律诗绝句以教子,即名为《神韵集》。“神韵”一语最早见于画论,六朝谢赫《古画品录》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论》都有“神韵”的用语。在诗论中,“神”和“韵”二语往往分论,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明清时,神韵二字开始在诗论中连用,胡应麟※《诗薮》※与王夫之※的一些议论中屡有出现,至王士禛,神韵说终于成为诗家一派,并且影响深远。《池北偶谈》卷十八,作者曾论神韵说:“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渔洋论诗崇尚唐司空图《诗品》中的一些议论及《与李生论诗书》中“味在酸咸之外”说,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他特别推崇宋严羽《沧浪诗话》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喻,认为这种归于“妙悟”※的借禅喻诗乃“不易之论”。围绕神韵说,渔洋论诗讲求“兴会神到”※,强调根柢与兴会※“二者兼之”,赞赏“神韵天然,不可凑泊”※的诗句,推重“平淡中求真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我们从中也可大略认识其神韵说的内涵。王十禛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他所倡之神韵说在清初百年间很有影响。张宗柟所辑《带经堂诗话》※收其诗论最为完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