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久佚,不著撰人、不知卷数,亦不见诸家著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录存二十九条,阮阅《诗话总龟》※录存十二条,魏庆之《诗人玉屑》※录存十条,蔡正孙《诗林广记》※录存五条,《说郛》(宛委山堂本)卷十七有节编本,存四条,计共存七十条,去其重见者得四十条。
是书论及诗歌处甚多,论诗颇有见地。首先,作者十分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关系,认为唯有“人品高”,才能“诗妙”,人品不高,则诗歌成就也难提高。其次,作者也注意到诗人的前后承继源流,如谓李白诗“源流出于鲍明远”,韩愈“传衣钵”于张籍,故作诗应学习前人精妙处,“为诗当饱参”,体会前人妙处,“然后臭味乃同”,“虽为大宗匠者亦然”。特别指出应“得老杜句法”,“参透李、杜机关”。再次,作者也倡导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以为“诗家各有胜处”,不应千人一面。如称谢灵运诗“揽尽山川秀气”;退之《南山》诗“颇觉似《上林》、《子虚》赋,才力小者不能到”;李贺、卢仝诗“皆出于《离骚》,未可以立谈判也”;刘长卿诗“亦清丽”。又称鲍照、谢灵运诗“词格清美”,陶渊明诗“浑成而有正始以来风气”;韦应物、柳宗元、孟浩然、王维、贾岛诗“深清闲淡”;韩愈、李白诗“气格豪逸”;杜甫诗“法度备足”;卢仝诗“飘逸可喜”;欧阳修诗“平易”;徐师川诗“平淡,无雕镌气”;赵鼎臣诗极为“雄伟”;高子勉诗“怪丽之甚”;李贺诗“甚奇丽”,评价大致得当。再次,作者对唐诗评价甚高,认为“书止于晋,而诗止于唐。盖唐自大历以来,诗人无不可观者。”也看到了晚唐诗风的变化,“特晚唐气象衰耳。”此书在把握传统和创新关系上较为公允,即注意努力向前人学习,以前代诗人作为后人创作的楷模,也要求诗人随着时代前进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求“语新意妙”,“而事甚新”,不满足于简单的摹拟因袭,足可见其论诗颇具识见。
在那些原书久佚,仅赖他书收录方得以保存部分内容,作者亦湮没不可考的宋代笔记中,《雪浪斋日记》是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一种,其诗歌理论自有值得后人参考吸取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