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俞成撰。二卷。前有庆元六年(1200)自序,成书当于此时。自谓:“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应举”,“优游黄卷,考究讨论,付之书记,囊萤映雪,无所不为。尘积日久,遂成一编,目曰《萤雪丛说》”。原书有小标题。书中内容驳杂,涉及文学、经义、字说、音韵、神佛、风俗及名士作文、记史、解书之法,而偏重科场应试之事,讲究字句之工拙。如论省题诗用古人全句为对,许淙以“圣图天广大”对诗题“王度日清夷”,皆老杜全句,誉为“旷古以来无此作”。并自诩效许体以老杜“扈圣登黄阁”对“亨衢照紫泥”等对联,“当有流水高山之遇”。甚至标举“赋以一字见工拙”,“能于借对上得一二警联,便自高人一著”。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予痛斥:“其书多言揣摩科举之学,而谆谆于假对之法,以为工巧,论皆迂鄙。”不过从中亦可见南宋省题诗之弊。
《萤雪丛说》论诗宗儒家诗教,如称卢仝《茶歌》“尽臣子敬上念下之意”即是。论“活法”、“点化”,则杂糅理学家(程颐)和江西诗派(吕居仁、杨万里等)之说,谓诗“要自有活法”,“若胶古人之陈迹,而不能点化其句语,此乃谓之死法”。又言“死法专祖蹈袭,则不能生于吾言之外;活法夺胎换骨,则不能毙于吾言之内”。并区分“胸中之活法”与“纸上之活法”,终以“活法”归于“顿悟”,仍不免流于空疏。
俞成又谓作诗应如杜诗,用字“平易”,对偶“亲切”,达于“自得之妙”(《草堂诗话》卷一、《竹庄诗话》卷一引)。“试画工形容诗题”条,言“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句皆可入画,但须“克尽其妙”,求得“意思超拔”,才能迥出众作。论“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忽因马首见新月,错认蛾眉忆故人”两联,一则“心为眼所乱”,一则“眼为心所论”。由诗人感受的参差错乱,提出“眼中有心,心中有眼”的通感理论,难能可贵。又论文王筑台建沼,民有“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之悦,而桀、纣瑶台琼室,民有“君看墙头桃树花,尽是行人眼中血”之恨。俞成认为,这种以“可恶之物而反喜之”、“可喜之物而反恶之”的反常现象,“盖由人情所感而然尔”,亦能揭示移情于物的美感问题。
综上所述,《萤雪丛说》采辑广泛,内容丰富,所论“眼中有心,心中有眼”已涉及文艺心理学中的“通感”说,引人注目。但其论诗偏重字句,格调不高,“活法”之说,拾人牙慧。至于记事,亦有舛误、穿凿之处,如叙契丹《致祭皇后文》一事,本孙奕《示儿编》,不能纠驳其非,仍述为美谈。书中还充斥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和说理示教的迂阔之论。则作者撰是书能“见其学之笃而志之锐”,而“欲激昂后进”(自序)的意图难免落空。
《萤雪丛说》有《百川学海》本、《稗海》本、《金华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而以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所出《儒学警悟》本最古为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