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辛文房※著,十卷。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亦可视为诗话。成书于元大德八年(1304)。全书共二百八十一篇,除卷首的《引》、《六帝》和卷尾的《鬼》三篇外,诗人专传二百七十八人,附见者一百二十人,分载于各专传之末,总共三百九十八家。其间新、旧《唐书》有传的仅约百人,入传者其它诗人的事迹则是作者“游目简编,宅心史集”(《唐才子传》卷一引),博采史书、文集、笔记、小说等书所得。此书的编排为“各冠以时,定为先后”(同上),不论门第尊卑,仕宦穷达,还是隐逸、仙、僧、道士、妇女、妓,一律按时代先后编次,可见作者是通过诗人的传记以阐明唐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本书虽为唐五代诗人立传,而却“以论文为主,不以记事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加之作者“触事兴怀,随附篇末”,因此,书中不仅有极珍贵的资料可供参考,还有不少有关诗学的见解,如对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就有充分的认识,说:“夫诗,所以动天地,感鬼神,厚人伦,移风俗也。发乎其情,止乎礼义,非苟尚辞而已(《唐才子传》卷一引)。由此,他盛赞李白、杜甫说:“观李、杜二公,崎岖板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唐才子传》卷二),肯定白居易说:“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同书,卷六),而对“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者,则贬斥之为“何异秋蝉乱鸣也!”(同书,卷八)。书中对唐诗的风格流变也作了论述,他能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来探讨诗歌的发展变化,如说“唐几三百年,鼎钟挟雅道,中间大体三变”(同书,卷一),又在晚唐诗人于濆的传中说:“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日丧,文不能不如也。”(同书,卷八)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他评价诗人、探求唐诗的流变,说:“自魏、晋以降,递至盛唐,大历、元和以下,逮晚年,考其时变,商其格制,其邪正了然在目,不能隐也。”(同书,卷八)此外,对诗歌创作的规律,艺术经验,也有些可取的见解。如引韦应物语:“人各有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但以所
谐,自名可也。”(卷四)指出作诗贵在独创,发挥自己的特长。认为“夫次韵唱酬,其法不古,元和以前,未之见也。”“今则限以韵声,莫违次第,得佳韵则杳不相干,龃龉难入,有当事则韵不能强,进退失违,必至窘束长才,牵接非类,求无瑕片玉,千不遇焉,诗家之大弊也。”(卷八)又谓:“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馀语”(卷三)等等。此书“叙述差有条理,文笔亦秀润可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一向被研究唐诗者所重视。早年鲁迅曾开列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唐才子传》居于十二种书之首,由此可见它的重要地位。但由于作者在搜集和排列材料时,未及检核,随意载入。致使存在着史实不尽确凿,讹谬多见的缺点。至于书中宣传封建的忠孝思想,反对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喜谈神仙,迷信诗谶,指责罗隐“诗文凡以讥刺为主”等等,则是作者思想局限的反映。此书明初尚有完帙,后佚。旧有日本五山本、《佚存丛书》本、清《三间草堂》本、《指海》本,1957年4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佚存》本加标点印制出版,1987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共四册),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